众所周知,《周易》里面有六十四个卦。最开头的两卦是乾坤,最末尾的两卦是《既济》和《未济》。这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我们称之为通行本卦序。
为了便于记忆,朱熹还专门编了一首《六十四卦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那么,通行本卦序为什么排成了这个样子?其中有何奥妙?
我们不妨细究一下。
一、多种卦序
六十四个卦的排列,其实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
传说中的《归藏》和《连山》,就和《周易》一样,都是由六十四卦组成,也有着不一样的排序。
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种影响较大的卦序排列,比如马王堆帛书卦序、京房的八宫卦序、按卦气排列的卦序、邵雍的先天图卦序……等等。
帛书卦序
邵雍先天方圆图卦序
八宫卦序
卦气图卦序
但是六十四卦卦卦气,在所有的卦序之中,通行本卦序是与《周易》卦爻辞内容结合得最紧密,术数内涵最深邃,排序规律最复杂的一种。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行本卦序是出自《周易》作者之手。
理由如下。
二、卦序的语言
真正完整的《周易》,是通行本卦序和卦爻辞紧密结合的整体。
如果说,卦爻辞在用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那么,卦序就是通过符号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作者的思想。
通行本的卦序是一种语言。我们看到,在这种卦序中,唯一能够贯穿六十四卦的规律,就是孔颖达总结的“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亦即六十四卦可以依首尾排列顺序分成三十二对卦象,每一对卦象不是上下相反(覆),就是阴阳相反(变)。
“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彼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则不应非覆即变,然则康伯所云:困卦之次,托象以明义、盖不虑矣。”《周易正义序卦传序》
用《周易》作者的话来说,这个规律叫做“反复其道”。
卦象排序中所遵循的这个“复”的思想,与作者在卦爻辞等文字内容中所表达的主题完全一致。
因为“复”,既是《复》卦之名,同时又与《中孚》的“孚”字相通。
整部《周易》的卦爻辞和卦名等文字,从头至尾都在不断向我们强调着“复”与“孚”,与卦序的“反复其道”原则相互印证。
比如开篇的乾坤二卦,其所含的“健”“顺”之意恰好相反。
比如终篇的既济未济二卦,卦名本身就是相反的意思。
还有《损》和《益》、《泰》与《否》等卦名,也都是相反的……
卦爻辞中的“反复”之意更是明显,如《需》卦说“利涉大川”,与之卦象相反的《讼》卦就说“不利涉大川”……
从文字与卦象体现的这些紧密联系上,我们可以断定:《周易》通行本的卦序,就是出自编写卦爻辞的作者本人。
三、通行本卦序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通行本卦序虽然有着“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大规律,但是各对卦之间的先后顺序为何如此排列,却迄今无人能够找到明显规律。
历史上著名的其他几种卦序排列,却大部分都是很有规律的。
我们说过,先天图的卦序排列核心,就是先天八卦方位。先天八卦相错,就成了先天图上的六十四卦。
同理,帛书卦序也是如此排成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八经卦的排列顺序与先天八卦略有不同,实际上是先天图的一个变种。
京房的卦序,则是在八宫的基础上,采用“爻变”的办法来生成六十四卦。
这几种卦序都非常有规律,任何人只要掌握到了排列的基本原则,都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排出一个很有规律的六十四卦序来。
但我们已经说过,不论是先天八卦或是后天八卦乃至爻变,这些规律在《周易》中都已经有体现,说明作者是知道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证可参看数说周易系列)那么六十四卦卦卦气,《周易》的作者为什么没有采用上述这些简易而有规律的卦序呢?
我们还发现,卦气图上的卦序排列也是很没有规律的,各卦的顺序看起来比通行本卦序更加杂乱无章——除了作为卦气骨干的十二辟卦之外。
巧的是,我们说过,从卦爻辞来看,《周易》作者也是完全熟悉和掌握十二辟卦的。
这就意味着,《周易》的作者,是在充分掌握了上述几种卦序(先天图、帛书卦序、卦气图)的规律之后,才排定了通行本的卦序!!!
也就是说,先天图、帛书卦序和十二辟卦的出现,都要早于通行本卦序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