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羲制八卦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文化两字出自周易八卦,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过程也许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劳,八卦和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古人遇到大事,都要用八卦占吉凶。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卜筮文化。天是信仰的最高最神圣的对象,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体现了这一点。这就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人文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由人参与并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件现成的器物,同理,八卦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晶。
八卦之作,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和阳(—),这两个符号是组成八卦的基本要素,看上去很像现在电脑的二进制。
2.文王演八卦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现在连山八卦和归藏八卦已失传。
八卦两两合一才成为真正的一卦,分为64卦,386爻。
在文王和周王的修订下有了卦辞和爻辞。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六十四条卦辞,内容主要有:(1)自然现象变化;(2)历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为得失。(4)吉凶断语。
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每爻先列爻题文化两字出自周易八卦,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这部分内容总称《易经》。
3.孔子十翼
易传,即《十翼》,一般被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为帮助后人解读周易所作的十篇文章,字面意思为:为周易插上十个翅膀。实质上是将《易经》政治化、伦理化和哲理化。后人高度评价这十篇文章,并把它附在原文之上以便学习者理解,故而现在的学者分析研究周易的哲学思想也多是研究孔子十翼的思想。这十篇文章分别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彖》,“彖”(音tuàn)意为:断,断定一卦之义。讲解卦辞,故名为“彖”。《彖》在阐述天之道时往往引申到人之道,依据天道谈人事,通过人事观天道,互相印证,融会贯通。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正像天道运行一样,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象》,上下两篇共450条。多以卦象爻象为根据进行解读,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64条称为“大象”;386爻的每条爻辞称为"小象"。多以“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例如著名的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出自乾坤二卦的大象。
《文言》重点讲解乾坤二卦,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乾坤二卦象征天地,是周易阴阳变化的根本,故而在《十翼》中独成一篇,着重进行解读。
《系辞》总论《易经》大义,是《十翼》中思想水平最高的文章。《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又论述了具体的占卜方法“揲著法”得卦的整个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及卦画的产生和形成。同时《系辞》也指出圣人之道有四种:一是察言;二为观变;三是制器;四为占卜。察言,观变,是指人对“天道”即宇宙终极规律的体认,而“制器”不仅是指工匠得到周易的启示制作出器具,周易所衍生出的伦理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技击术等等深植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原本一本讲占卜的书,为什么把占卜则排在最后一位呢?因为《周易》是圣人带有忧患之心所写成的,是道德教化之书,读《易》者要有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的意识,如果做事合乎天道,当然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以从占卜中体悟天道,才是化凶为吉的根本手段。
《说卦》以八卦取象之法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八重卦的概念。64卦由八卦两两组合而成,故为八八六十四卦。
《序卦》解释《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从天地万物的生长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与天地万物生成的关系。
《杂卦》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互相补充印证。历代易学家在杂卦中看到连山与归藏的影子,三易之间的联系性可能就隐藏其中。
《易经》和《易传》合称《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