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群
摘 要:民间童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幼儿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体验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对儿童的语言、艺术、社会性、科学认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和促进作用。民间童谣渗透幼儿园,并在各教学领域活灵活运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84-02
民间童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是一种包括儿歌以及儿童说、唱、游戏、猜谜中的歌谣。①它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形式丰富,琅琅上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富有情趣和韵律美,深受孩子们喜欢。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颠倒歌、绕口令、谜语歌等,其丰富多样的人文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情感及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在幼儿园教育要求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探讨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各领域中,渗透幼儿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将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民间童谣,欣赏美
童谣是民间产物,日常生活自然是它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童谣中都是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日常的事物、一菜一汤都是童谣取之不竭的源泉。童谣所能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且能捕捉最为典型的生活场景。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即是缩小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距离。”②优秀的童谣作品通常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童谣与民俗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童谣来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使孩子一生获益。童谣这种艺术形式,在传唱中,体会到什么是好与不好,什么应该做和不该怎样做。如这首童谣:“大澡盆,像月亮,小宝宝,是星星;月亮里面洗个澡,星星洗得亮晶晶。”再看这首童谣:“斜穿衣,歪戴帽,不是一个好宝宝。”两首童谣都写得十分富有情趣,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孩子要养成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
在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环节,通过童谣渗透幼儿遵守各项常规要求,如盥洗童谣、整理物品童谣等等,使幼儿的良好行为、生活卫生等习惯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巧妙地得到培养。如《排排坐吃果果》体现了幼儿在吃水果过程中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小剪刀》教育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大和小》《七个阿姨来摘果》反映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利用每天晨练和户外活动环节,可以渗透一些童谣游戏,如“划旱船”“编花篮”“一米二米三米”等,使孩子们运动中体会到了童谣的趣味性。儿歌的内容应重视情感性和趣味性,陶冶儿童性情,气质,使他们养成活泼、爽朗、优雅、天真的性格,有助于美好情感的培养。
民间童谣的范围从生活情景、民俗节庆、日月星辰到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题材包罗万象,生动有趣,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很多自然知识与生活知识。
二、儿歌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一)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童谣教学
儿歌的艺术魅力在于潜移默化,于润物无声。它不对孩子生硬的说教,它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欢乐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爱的教育。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幼儿语言数据库,锻炼幼儿表述能力,启发幼儿空间想象力,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等诸方面。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较难理解抽象的数字。民间童谣中有大量的数数歌,这类民间童谣往往将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如《五指歌》《数蛤蟆》等。幼儿可以在念童谣的中学习简单的数字。如《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小指头。”通过念儿歌初步了解左右两个方位和十个数字。而《手指歌》:“一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小白兔。三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花蝴蝶。五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大老虎。”把抽象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直观的小动物巧妙编织成儿歌,这样幼儿就很容易理解数字的概念了。又如篇幅较长的《一只小鸡叽叽叽》: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九只斑鸠啾啾啾。这首儿歌用数字修辞的方式将腊月里人们的主要活动一一列出来,表现出人们在腊月里的繁忙、活动的丰富,烘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融入了浓浓的地方民俗。语言简单直白,记忆更加容易。再如:数数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能做瓢;9像勺子能吃饭;10像鸡蛋加油条。它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数字为形象的一种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体,帮助儿童建立数序概念,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幼儿空间想象力.
(二)挖掘童谣中丰富的故事内容,丰富的语言,使幼儿感受语言美
童谣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语言形式,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包含大量的拟音词、儿化词和重叠词,迎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易于让儿童理解,接受,并能够带给儿童亲切的感觉。通过吟诵童谣,很容易地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词汇、简单数字等等,如在没有掌握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学会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了。对儿童语言、艺术、社会性、科学认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激发和促进的重要价值,是他们游戏玩耍和表达情趣最常用的工具,不需要具备基本的逻辑,只要有声调,读起来顺口成趣,大家喜欢吟诵就行。如“小鸡嘎嘎,要吃黄瓜,黄瓜有水,要吃鸡腿,鸡腿有毛,要吃樱桃,樱桃有核(hu),要吃牛犊,牛犊告状,告倒和尚,和尚念经,念到北京。”童谣有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依照幼儿的年龄和语言发展特点,应选择字少、叠字多的三字童谣。如“弯弯月,弯弯刀,弯弯河边割青草,青蛙见了‘咯咯笑,眨眨眼,弓弓腰,放开喉咙‘呱呱叫”。其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把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加突出。又如《拼一拼》:“三个圈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鸭,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还能拼什么?你来试试看。”四字一顿,八字一句,工整、简洁,朗朗上口。幼儿在轻松愉快、有节奏的朗读中学会了手工拼图。
童谣中的词句是浅白、而富有情趣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内容浅显,并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情趣盎然。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道理、或一个目的,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幼儿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语言表达尚不清晰,童谣将名词或形容词叠呼,能够增加童稚趣味。如“吃果果”“洗白白”“点虫虫”“阿公公”让幼儿欣赏和体验语言的美。《小吊桥》:“右搭桥,左搭桥,搭了一座小吊桥,摇呀摇,摇呀摇,断了再搭一座桥。”短小、易唱,符合幼儿的声音特点。从简单的语汇慢慢累积而培养起来,增强了儿童的语言能力。童谣的语言、内容和节奏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自我和世界、自然和人连在一起,纯心灵地去感受童谣带给他的仙境,用一颗童心——最原初、最本真之心,体验万千事物。
童谣那幽默、风趣的方言,容易吸引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根据童谣地域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方言,如上海童谣、广东童谣、四川童谣等地方特色浓郁的,内容朴素易懂的,合适幼儿吟诵的童谣。那些富有童真童趣的“鸡嘎嘎,鸡嘎嘎,一心吃个小黄瓜,黄瓜有种,想吃油饼;油饼不香,想喝面汤……”之类的民间童谣,对于儿童视野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指出“幼儿园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的前提。儿歌丰富了儿童的字汇,增强了儿童的表达能力。
(三)游戏活动中渗透童谣教学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之间友情的纽带。高尔基曾经指出:“十岁以下的儿童就要求娱乐,这种要求是合乎生物学的规律的。他想要玩,他在游戏当中,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他周围的世界。”③儿童最初的学习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如童谣《炒蚕豆》,“炒蚕豆童谣与民俗文化,炒豌豆,噼里啪啦翻跟头”。《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不让去,也得去,骑着赶上去”,教师和幼儿手拉手一起玩“拉锯———扯锯———追逐”的游戏。而《坐火车》,通过孩子们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火车鸣笛的声音,在游戏中学习乘坐火车的的常识、学习人与人交往中,互相谦让和讲礼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童谣,并贯穿其成长的始终。游戏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往往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编花篮》、《丢手绢》、《找朋友》、《拍手歌》……等,将民间童谣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通过小伙伴们一起编花篮、跳皮筋、丢手绢……使孩子在玩中学,感受童谣的魅力。使幼儿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三、结语
民间童谣积极健康的内容题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琅琅上口的儿童语言,充满了生活情趣,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巧妙地寓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童谣走进幼儿园教学,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传承者中华民族的美德,启迪着孩子的智慧和人生,陪伴着孩子渡过欢乐的童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荊楚民歌融入学前音乐课程中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结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李宁玲.感悟童谣[J].当代幼教,2008(04).
②常丽丽,郭芬云.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③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