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吃元宵,一个“闹”字,把这个传统节日的气氛凸现得淋漓尽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大地上,各个民族拥有各自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财富。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元宵的汤圆……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凡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必有相应的民俗形式作为载体。
当然,除了吃食外,还有其他的,比如说端午赛龙舟、元宵舞龙灯等等。无论是一种食物,还是一项活动,都代表了这个节日本身承载着的民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比如,义乌人民用迎龙灯这种方式,表达了大家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让人感受到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
世界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旧民俗文化,而一些老民俗也在与时俱进,成为更接地气的“新民俗”。去年的元宵佳节,受疫情防控形势影响,各地不能像往年那样开展各种集聚活动。在充分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义乌一些爱心志愿者将热腾腾的汤圆送至卡点值守的工作人员处。而宅在家中的人们,纷纷用手机向亲人朋友送出祝福。在这个传统节日,有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有多少人用别样的仪式感过节。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2019年的国庆假期,“民族服装照”“我的年代照”在线上掀起刷屏高潮。56个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脸上贴有小红旗,这样的“爱国style”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新旧民俗文化,“我穿民族服装的样子”更是被顶上微博热搜。
随着元宵节脚步的临近,商场和网店将大幅促销海报悬挂在显眼处,老字号推出各种口味的元宵,元宵灯会踌躇满志准备打造视觉盛宴……不可否认,“消费”也是当下过节的一部分,是一个新常态。
有人说,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当反向春运兴起,接老家父母来城里过年”“打破传统,晚辈给长辈包压岁钱”“无须面对面,微信上屏对屏送祝福”“网络祭扫表哀思”……在融合了新时代的一些元素之后,不少新民俗在我们身边逐渐兴起。而这些新民俗一经形成、扩散和接受,便成为规范社会思想行为、引领时代风尚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