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学”?

国学 古文 2023-04-26 12:06

何谓“国学”?

我们认同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水利、医学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医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国学丛书总序》)无论内涵还是外延,这个“国学”的概念显然与“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一致。只是为了修辞简洁,我们才取此而舍彼。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中学生和对国学有兴趣的读者编选一本“国学文选”呢?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非常丰富。大致说来,它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三大类。器物文化,包括与其共生的科技文化,总是不断发展、后来居上的。

万里长城曾经有力地抵御了游牧民族对华夏的侵扰,今天我们仍可登临长城来感受先民坚苦卓绝的精神,却不会再去修筑类似的国防屏障。

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而且保持纪录长达八百年。今天我们仍会敬仰祖冲之的伟大成就及科学精神,但应该知道现代数学家借助计算机已将π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十万亿位。

制度文化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演变、与时俱新的,从隋唐至清代,朝廷机构都是分成六部,但如今的国务院即使实行大部制,又怎能只设六个部?

历代的书院曾经培养了无数英才,明代东林书院里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著名对联至今为人传诵,但书院制显然已经不合现代的教育体系。

所以当我们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时,最主要的对象应是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它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观念文化既是最高级的思想结晶史部是怎样形成的国学课,又是最稳定的文明传统。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又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史部是怎样形成的国学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认为,以观念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历史正能量,它能为我们增进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它必须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次,本书的编纂者都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两古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全校各个院系、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国学根基过于薄弱的缺点。光靠在大学里开设一些国学选修课程,一则起步太晚,二则覆盖面不足,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还有不少青年人未能获得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他们也理应受到国学的熏陶。所以让国学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园,已是当务之急。

那么,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应以什么为主要内容,又以什么为主要方式呢?

毫无疑问,编写概论性质的国学教材并向学生讲解,肯定是可取的方式之一。但是《礼记·学记》说得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概论性质的教材好像是菜谱或美食评论,虽对读者不无裨益,但不可能让他们真正“知味”。只有直接阅读有关国学的原典,才能食鼎一脔,知其滋味。考虑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等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古文水平和理解能力,我们决定先编纂一套专为中学生设计的《国学文选》。

《国学文选》中所选的“文”,基本上都是“古文”。由于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已经入选不少古文,为了提高学生和其他读者的阅读兴趣,《国学文选》的选目尽量避免与语文课本重复。尽管如此,《国学文选》决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扩展。因为语文课本中选录古文,是从语言文字或文学表达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国学文选》选录古文,以及对文本的注释、讲解,都是着眼于文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正如韩愈所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各种古文选本层出不穷。

我们的《国学文选》在编纂过程中虽曾借鉴各种古文选本,但从选目到分类都有独特之处。历来的古文选本大致上有三种分类方法:《文选》《宋文鉴》等按文体分类,《古文关键》《古文观止》等按作者分类,《文章正宗》《古文辞类纂》等按功能分类。

《国学文选》则按内容分成十二类:“孝悌”“仁政”“家国”“学问”“自然”“技艺”“史学”“政体”“法治”“性命”“儒学”“佛道”。每类选录古文16篇,以适应中学里一个学期的教学量,也为其他读者从不同的门径进入国学这座宝山提供引导。全书共收古文192篇,其文献来源有经部、史部、子部的专书,其中如《尚书》《春秋繁露》《史通》《通典》《坛经》等书很少出现在以前的古文选本中。更多的则是选于各种总集与别集的单篇古文,但并不以文学价值为取舍标准。总之本书的选目不拘一格,惟以内容之需要为准则。

我们希望本书能让中学生和其他读者获得关于国学的基本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但是我们都没有在中学任教的经历,难免有闭门造车、出不合辙的缺点,衷心希望运用本书的中学教师、中学生朋友对我们批评指教,也欢迎广大的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莫砺锋文集》(十卷本)及《莫砺锋讲唐诗课》、《嘈嘈切切错杂弹》等。

徐兴无,1964年生于江苏扬州。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主编。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学制度研究",著有《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孟子》《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龙凤呈祥一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