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古代人上学都学什么?恐怕最出名的就是四书五经了。
四书五经
其中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其实,应该有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所以通常称“五经”。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也就是说四书中的《中庸》和《大学》实际上是出自五经的。四书的说法也是宋朝朱熹之后才有的说法。
四书五经,先有个大概的了解,以后再慢慢深入。
刚入学的小朋友,四书五经肯定是看不懂的,四书五经算是“大人之学”,那相应的,“小子之学”,应该是什么呢?
三百千,弟子规
千年以来,最先读的启蒙教材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加上清朝的《弟子规》。这恐怕就是我国千年以来的启蒙读物。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四书五经都是那,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此外,由于《千字文》采用了1000个不同的字,元、明、清时期不少官府档案采用千字文编号整理,如现存于世的孔府档案分为8类,即按《千字文》开头的天、地、玄(元)、黄、宇、宙、洪、荒 8个字标号。到了近代,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陆军部军衡司等部门,在文件办结归档时也用千字文编列字号。
酒扫、应对、进退
上面,最多说到了小学,再往前呢,古人们都学什么?那就是:酒扫、应对、进退。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论语》
洒扫、应对、进退,是孩子们生活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如果说“三百千”是启蒙,那这就是启蒙的启蒙。
洒扫,就是打扫卫生,是培养勤劳整洁的生活习惯。反观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会打扫的,平时让扫扫地、拖拖地,不就是应付一下,在地上随便画一画。酒扫,是自我管理,卫生习惯以及自理能力的养成。
应对,指的是语言妥当。简单的四书五经都是那,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碰到保安,迎接人员,说一声“早上好!”而已。有几个能做到呢?同学、同事聚会,如果有谁家带了孩子,看一看,有谁家孩子能够妥善进行“语言应对”?“您好”、“再见”这种简单的应对,现在能够做到吗?他们,可能会做奥数,会下围棋,会弹钢琴...,却把古人教给我们的,最简单的“应对”抛之脑后!应对,是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礼仪的养成。
进退,指的是行为妥当。吃饭时,站位时,知不知道自己该坐在那里,站在那里?和别人碰杯,酒杯该怎么放?等等这些,都是指行为举止的妥当。进退,是价值观的养成。
酒扫、应对、进退,才是真正的入学第一课!之后才是具体的文化知识。诗书礼乐,射御书术。
为人处事,应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
2022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