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为何远赴甘肃?

全书 甘肃 2023-09-15 11:04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

《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其中,存放在内廷的称为文渊阁,圆明园的称为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的称为文津阁,盛京故宫的称为文溯阁(沈阳),统称北四阁。存放在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统称南三阁。北四阁专供御览,南三阁对外开放,允许读书人阅览抄录。各阁的名称都有“文”字,也都与水有关,其中含义非同寻常。

图书馆工作怎么样_国家四库全书图书馆_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

随着清王朝的由盛而衰,《四库全书》在成书后不到百年就屡遭劫难。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克镇江、扬州,文宗阁和文汇阁《四库全书》毁于兵燹;文澜阁《四库全书》也在战火中散佚大半。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文源阁《四库全书》亦毁于一旦。至此,7部《四库全书》已毁掉3部半。

幸存的3部半也辗转千里,饱受颠沛。文渊阁《四库全书》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四库全书》入藏国家图书馆;文澜阁《四库全书》残存本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而原藏于沈阳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最终落户于甘肃兰州。

那么,这部存放于沈阳的《四库全书》为何不远千里来到甘肃呢?又是如何辗转落户兰州?它现今的命运又如何呢?

01

一纸调令“文溯阁”易地迁甘

1965年年初,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文化厅向文化部提出了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迁离辽宁保管的建议。时隔一年,1966年3月文化部对辽宁省文化厅做了答复:“你们基于战备需要,曾建议你省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一部拨交西北地区图书馆保管,此事业已由我们报请中央宣传部并中央文教小组批准,经与中共中央西北局商量结果,他们已指定由甘肃图书馆收藏。关于交接手续,请你厅经与甘肃省文化局联系办理。”

甘肃省图书馆按照省文化局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接收和保管计划,对接收时间、人员设备、保藏地点等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并定于1966年5月启程去沈阳接收《四库全书》,但未能如期成行。1966年9月,甘肃省图书馆又确定了第二个赴沈阳的接收小组:组长赵学义,成员方学俊、何勤贵、余贤杰、周省华。五人于1966年9月7日前往沈阳。9月13日,辽宁、甘肃两馆正式开始点交,交接地点在沈阳故宫旁的一个二层楼,这也是当时这部书的保藏地。

图书馆工作怎么样_国家四库全书图书馆_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

9月29日,经辽宁、甘肃两省文化厅、局商定,辽宁指派该省图书馆滕玉琢,甘肃指派赵学义签订了文溯阁《四库全书》交接书。于是,文溯阁《四库全书》踏上了它的西行之路。在辗转一个星期时间,行程近3000公里后,于1966年10月中旬到达甘肃。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具有保护性质的远行让甘肃成为了文溯阁《四库全书》最终的家。

02

鲁土司衙门暂栖甘草店书库经年

10月13日下午,文溯阁《四库全书》安全运达兰州土门墩车站。而在此之前,兰州军区的27辆军用卡车已提前1小时悄悄地到达车站并直接开上了站台等候。火车到站后立即开始装运,随后《四库全书》被秘密运抵永登县连城鲁土司衙门保藏。

根据备战的需要,当时的鲁土司衙门是省图书馆和省博物馆珍贵图书和文物的战备库。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大经堂630多平方米,可容纳800人。文溯阁《四库全书》就存放在这座大经堂里。为此,加固维修了大经堂周边寺院的围墙,大经堂窗户也用钢条、铁网进行了封堵,为了防潮,又在书籍下面垫上了十几厘米见方的木头,并且每天开窗通风,定期检查室内温湿度,防止图书受潮。

此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就在《四库全书》安安稳稳地在永登保管时,另一项择地保管的工作正在秘密而紧张地进行着。原因是,作为临时战备库的鲁土司衙门毕竟距兰州较远,交通不便,而大经堂及周围建筑均为木制结构,不利于防火,长期存放有隐患。文化部在拨交文溯阁《四库全书》给甘肃的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部书是国宝……这部书运到你省后,在保管上要特别注意防潮、防腐、防虫、防火、防盗,同时不得借阅,以保证图书的安全。”这段话也成为《四库全书》当时存放的总原则。文溯阁《四库全书》存放地点的选定同样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国家四库全书图书馆_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_图书馆工作怎么样

省文化局曾组织有关专家考察了兰州、天水等适合存放的地点后,结果都被一一否决。经两年多的实地勘察和反复论证后,本着“靠山隐蔽,少占土地”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交通道路等多种因素,专家们最终选定距离兰州60多公里的榆中县甘草店靠山之处,为新的书库地址。1970年,甘肃省财政拨款17.5万元开始建设文溯阁《四库全书》专库。

1971年6月,《四库全书》在鲁土司衙门存放了4年零8个月后,又被秘密地迁至榆中县甘草店的专库。甘草店专库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元月份平均气温6.8度,七月份最高气温23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23.05毫米,在保存纸质材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此这里就成了文溯阁《四库全书》来甘肃后的第二个家。

在当时,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被称为“版本图书馆”的甘草店专库,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在甘肃还有一处深藏国宝的所在。文溯阁《四库全书》在榆中甘草店存放了长达34年之久。

03

一部书半生颠沛流离九州台结束迁徙之苦

到了20世纪90年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文化研究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甘草店战备书库早已完成了其特定的历史使命。为了优化文溯阁《四库全书》的藏书环境,应给它找一处永久的安居之所。

2001年12月18日,列入甘肃省“十五”规划和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兰州市北山九州台奠基。九州台东西有黄土梁环抱,藏书楼坐北向南依山而建,能有效地抵御沙尘,前方视野开阔,周边绿化环境,污染指数较低,空气干燥,是理想的藏书之所。

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还借鉴了文津阁、文澜阁的特色,在外观与主体结构上保留着与原有几阁一致的仿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完全是按照国家特级文物的馆藏标准和安全规范建设。

2005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全部装入新制作的香樟木书箱,井然有序地被搬进了九州台藏书楼中。

文溯阁《四库全书》虽然没有像文宗阁、文汇阁那样毁于战火,但由于战乱和动荡,难免迁徙之苦。这部《四库全书》被运抵清朝肇兴之地的盛京文溯阁之后,曾经历了数次的迁徙。

1914年,袁世凯以“防备兵变”为由国家四库全书图书馆,要求奉天的典籍“必须转移”,奉天督军段芝贵于是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但书运到北京后并未得到妥善保管,由于卷帙浩繁,找不到合适的存放地,只好弃置故宫保和殿。这样一放就是十几年。

1925年6月国家四库全书图书馆,奉天教育会会长冯广民赴京参加“清室善后会议”,看见文溯阁《四库全书》被冷落一隅,便求助于张学良等人希望将书重新运回沈阳。随后这部书由北京运回沈阳,由于文溯阁被占用,只能存放在省公署一楼后厅,再转放文庙大成殿。1927年,文溯阁再行修缮,《四库全书》得以复藏。

1935年,由于时局的变化,为保证安全,《四库全书》又被转移到一座新建的水泥建筑物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四库全书》又被运往黑龙江省讷河县的一座小学校里保管。次年,当地洪灾,全书又被运到北安县存放。

1954年1月,这部巨著第三次被运回沈阳。

一部书的命运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很难再找出像文溯阁《四库全书》这部皇皇巨著所经历的颠沛、迁徙之苦了。九州台是个吉祥的名字,祝愿文溯阁《四库全书》在九州台藏书楼中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广泛的研究、利用,发挥出它应有的文化价值。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姜洪源

图丨甘肃大彩东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独家影印复制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精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