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第 2 期 ( 总 第 132 期 ) 牡丹 江师 范学院学报 ( 哲社版) J of Muda~ iang U No.2 , 2 0 0 6 T otal No. 132 从章学诚史学命题问关系看其明道经世理路 曹 丽 娜 (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 [摘 的具体表现, 故把握章学诚提出的史学命题的内涵, 梳理诸命题间同构的层次关系, 有助于理解其史学明 要] 明道经世是 章学诚 史学的宗 旨和史论 的出发点. 史学何 以明道, 何 以经世? 关联着史 家和史学 道经 世的内在 理路 。 [ 关键词] [ 中~六经皆史; 史义; 史德; 明道; 经世 ]K 258 [ 文献标识码]A [ ~. e-] too3—6121 (2006) 02—0045—02 章学诚( 1738—1801) 字实斋 , 浙 江会稽 ( 绍兴) 人 , 少 时 爱好史学 . 二十岁以后 , 便纵览群 书。时值考据风气盛行 的 乾嘉时代, 鉴于当时扭曲的学术风气, 他对史学理论进行了 深入 的探索 和学 习总结 , 建 立 了一 套完整 的 旨在改 变当时 学术 风气 的系统 的史学 理论 . 明确 了历 史学 的宗 旨和任务 在于“ 明道” 和“ 经世致 用 ” . 并提 出了一 系列 同构关 系的重 要史学命 题 、“ 六经 皆史” 辨析 章学诚在 他的史学思想 结晶《 文学通义 》 的卷首就 提出 了“ 六经皆史” , 并多次进 行 了论述 。
而 对此学术界 众说纷 纭。有 的对“ 六经皆史 ”说 是章学诚 的一 种创见给予 肯定 , 如以候外庐先生为代表的《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 也有人 认为章氏为“ 六经皆史” 说是抄 袭前人之语 , 毫无意义 , 如 喻 博文发表的《 两则史料辨析 》 “ 们都必须承认 “六经皆史” 并不是章学诚最早提出的。而只 有 章学诚 的“ 六经皆史” 说是 以明道 经世 为 目的 . 旨在反对 空言义理和传 统考据 的 , 汲取和借鉴 了众家之长 . 真正赋予 了“ 六经皆史” 以充实 的 内容和系统的理论 。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说的重要依据是: 第一, 古代“ 无经 史 之 别 , 《 六 艺 》皆 掌 之 史 官,不 特 《尚 书 》与 《春 秋》 ” ‘‘ l蕾 { . } }” 实际《 六 经 》 都是 器 , 是典 章制 度 的记载 , 只是古史 , 和其它史 书一样 , 并 不具有 神圣色彩 , 完全是儒 家门徒为了抬高自己学派的地位而吹捧的。第二. “ 古人不 著书 ,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 , 《 六经 》 皆先王之政典。 ” “ 蓦 # ’ 内篇一《 经解中》 又明确提出: “古之所谓经. 乃三代盛时典 章法度见 于政教行 事之 实 , 而非 圣人有 意作为文 字 以传 于 后世 。
” 内篇四《 言公上 》 也说 : “《 六艺 》 皆周公 之 旧典 , 夫 子 无所 事作。 ” 可见 . 上古三代政教合一 。 当时史官记事只是记 载行政典 礼的过程 。 章学诚 提出“ 六经 皆史” 最终的 目的一是“ 明道” “经世” 要“ 惩 劝” , 要阐 明规 律 , 反 对束 书不 观 . 空谈 心性 的义 理之 学; 一是对盲目的考据学进行批判。章学诚的“ 六经皆史” 论从古代学术的源头指出了《 六经》 皆古代经世致用之作, 是切合 时事、 记载 时事 . 用于时事 的史书 , 是从 直观 的角度 看历史事实 , 通过对 演进 的分 析把握道 , 来求道 ,以论证 史 学明道经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把六经纳入了史学研究 的范围. 打破尊经抑史的传统观念.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史学 的地位. 也开阔了史家的视野。 一刊 )” 。无论是哪种 我 二、 “撰述”与“ 记注” 对 于史学研究在实践 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是史学理论 必须重视的问题章学诚 方志和地理书, 早在唐代刘知几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他 认为“ 书事记 言, 出 自当时之 简 ; 勒成 删定 , 归 于后来 之 笔 ”“ ± ‘ t - ” 但他 只看到两者之 间的区别和联 系而没 做具体 的论述 。
后来郑 樵提 出的应该 区别“ 史”与“ 书”的概 念, 也没有清楚地阐明 而章学诚从史籍性质和作用的不 同将其区分为“撰述 和“记注” 。并将二者进行了系统的论 述 。 章学诚将古今 历史文献 分为两类 , 主张“ 以圆神 、 方智 定史学之 两 大 宗 门 . 而 撰 述 之 书 , 不 可 律 以记 注 一 成 之 法 。 ”“ i je. I 书 l 所谓撰述 , 是指 史家 运用别识 心裁 , 寓 含 自己思想观点的学术著作 ; 所谓“记 注” , 是对文献汇总和 编辑 。章学诚的新贡献在于从更 深层 次详 细地 阐明了二者 的内容。他把“记注” 概括为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及时撰集 以待后人之论定者” 即当时史家记 录 的各 种档案材料 或史 书草稿 . 如班 固、 陈宗所撰《 汉记 》 ; 二是 “有志 著述 , 先 猎群 书以聚薪者” . 即史家著书之前搜集各种材料纂辑的资料汇 编 , 如 王应麟所撰《 玉海》 之为后人 撰史取材 ; 三是 “ 陶冶专 家 , 勒 成鸿业者” 即隐括前代 单篇著 作的有机组 成部 分 }而 “撰述 ” 的内容是把各种“记 注”材 料按 照某种价值体 系撰著 成学术著作。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的是“记注”主要凭借史家 的记诵, 而“ 撰述” 主要凭借才识。 突出史意。他还借用《 易 经 》 中的“ 圆神”和“ 方智”来说 明“ 撰述” 和“ 记注” 的不 同特 征。他指出: “《 易》 日: ‘ 蓍之德圆而神, 卦之德方以智。间 尝窃取其义, 义概古今之载籍, 撰述欲其圆而神, 记注欲其 方 以智也 夫智以藏往 , 神 以知 来 . 记 注欲往 事之不 忘 ,撰 述知来者知兴起章学诚 方志和地理书, 故记注藏往似智, 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 往欲其赅备无遗, 故体有一定, 而其德为方; 知来欲其抉择 去取 , 故例不 拘常, 而其德为圆。 ” “ c书 幢 下 , , 这说明“记 注” 是 要藏往 +即保存 历史 的遗 迹及其 经验 教训 , “ 撰述 ”是 要 知 来, 即能够从其中看到人类社会进程及其发展方 向。而两 者的这些不同, 使它们承担的任务也是不同的。 章学诚特别强调“ 撰述” 和“ 记注” , 记注之书尽管是原 始资料 , 但确是研 究的基础 , 只有凭 借它们 才能产生 著作 ; 撰述之书虽然是有一定思想 内涵和学术价值, 但是不能凭 空产生, 必须取材于记注. 才能使著作言之有物, 行而不远。 因此 , 记注” 是“ 撰述” 的基础 , “ 撰述” 是 “记 注” 的升 华 , 两 ⋯⋯[ 收 稿日期][ 作者简介]2005一 II— II 曹丽娜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 与文化学院 2003 级硕士研究生 .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