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故事题材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第30赤峰学院(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m~~(Soe。Sei)V01。30No。7Ju1。2Oo9从民间故事题材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海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摘要:具有寓言性的民间故事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它反映了各民族典型的思想和文化精神。但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又使这些相似的固定类型表现出了某些迥异的差别。本文从民间故事题材的比较入手,通过四个方面的探讨,论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根源。关键词:民间故事;题材;比较;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Oo9)o7—0080—03民间故事,顾名思义,源自民间,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中成长,是区别于作家文学创作的一种经典性的口传文学样式,在民间文学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数量和地位。,中西方民间故事形成的共性——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方民间故事的形成具有普遍的共性,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过程中,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融合中形成的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的经验的累积和总结,具有寓言性的经典价值。
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人类都是善于总结的,人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教训,价值观念等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易于传承的故事来传给下一代。这就形成了具有训导性和预言性的民间故相对于艺术性,民间故事更注重的是其文化意义。正因为注重的是文化意义,因此,民间故事的人物塑造也就体现了凝结人类的共性和民族性的思想文化的精神。比如某一类人物体现某种思想,某种形象代表某种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类型,比如"天鹅女型","灰姑娘型","大拇指型","两兄弟型"等等。类型化人物的一大特征就是特别容易辨认,因为这些人物有自己固定化的特征,代表着某种思想和某种文化精神,不会轻易变更,读者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忆。由于他们易于传承,总是能唤起读者的亲切感,所以民间故事始终受到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喜爱,民间故事艺术魅力的历久弥新,其经验价值随着岁月的考验而益发凸显其智慧光芒,这很大程度在于它的类型化人物的成功塑造。二,中西方民间故事题材的差异性民间故事在类型的生成上存在着人类文化的共性,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世界各国的民问故事中发现。但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又使这些相似的固定类型表现出了某些迥异的差别。
从中西方民间故事题材中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多,本文试列举四点:(一)重"集体"与重"个人"中国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故事《团结才有幸福》是提倡"集体力量"的经典之作。故事的大意是:老人因为9个儿子互不团结而想出一个办法,让儿子们比力气,看谁能折断一捆柴,儿子们一个一个地试,谁也没能折断;老人又让他们拆开柴捆一根一根地折,儿子们没费力气就全折断了。此后儿子们谨记教训,团结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中国的许多谚语,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还有像中国民间故事中着名的"七兄弟",也充分体现了东方民族提倡和睦团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强敌。纵观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历史,"团结奋斗"始终是故事的主旋律,歌颂劳动人民勇敢善良,勤劳团结的民间故事真是多如苍穹的星斗,美如遍地的野花。而在西方的民间故事中则更多的提倡依靠个人奋斗,崇尚冒险,赞美勇敢无畏精神品质的个性特点,比如"罗宾汉型","士兵型"等。《勇敢的小裁缝》是推崇个人奋斗的典型体裁,讲述了小裁缝凭借自己的非凡勇气和聪明才智巧妙地战胜了刁钻狡诈的国王,并娶到美丽的公主的故事,赞美了小裁缝的勇敢无畏和勇于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民间故事歌颂并大力提倡的"个人奋斗精神"与"骑士精神"以及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个人野心"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西方审美观从始至今大力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二)"男人的梦想"与"女人的梦想"中国的民间故事大多写"男人的梦想"。比如《天仙配》,聪明美丽的七仙女爱上穷困潦倒的凡人董勇,并为他织布赎身,在王母娘娘阻碍之际,她还答应"明年槐荫树下把子交",董郎可谓福气不浅。与《天仙配》故事情节雷同的《牛郎织女》也让我们有如此感慨。另如《田螺姑娘》,穷小伙白天出门,晚上回家看到可口的饭菜,干净的衣服,整洁的房间,而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连道谢也不需要,我们再一次感叹他的福气。而西方的民间故事则多写"女人的梦想",贫穷可怜的灰姑娘会坐上南瓜马车,会穿上水晶鞋,会被王子骄傲地宣称为皇后;得到诅咒被纺车刺破手指而昏迷不醒的睡美人也会得到一见钟情的亲吻并重返人世。相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题材,西方民间故事实在是弥漫着"女人的梦想"。不难得知,"男人的梦想"与中国古代浓厚的封建意识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关,而"女人的梦想"也与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意识相连。(三)"附加的快乐"与"纯粹的快乐"中国民间故事的题材总是离不了金榜提名,升官进爵等等诸如此类的主题。
但当官的前提是要读书,而且书要读得好。读够了书并能考中进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单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还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因而发财致富是中国人仅次于当官的梦想。"升官发财"直到今天都还是中国人年节时相互祝福的一句口头禅。为了能门当户对地娶到富小姐需要金榜提名,升官进爵;为了卧薪尝胆报家仇需要金榜提名,升官进爵;为了光耀门楣也需要金榜提名,升官加爵。呕心沥血中西方历史题材文学比较,费劲心思终于成功了,回望从前的辛酸,展望未来的宏图,不允许自己有倦怠和满足,而此时获取的快乐又有多少呢?有快乐也只是"附加的快乐"。与这种压抑,沉闷的色调相反,西方民间故事是明朗清澈的,洋溢着"纯粹的快乐":贫穷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获得快乐;可怜的女孩会受到王子的青睐,她是快乐的;被欺压的村民用聪明智慧打败魔鬼巨人,他们也快乐无比。西方的民间故事充满了简单的快乐,满足的快乐,人性是自由的,奔放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深深感染着读者。(四)"含蓄的情感"与"明朗的情感"中国人喜欢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源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气质一婉约,我们的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人说话喜欢用暗示,写文章喜欢用比兴,讲道理更是喜欢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中国文化推崇"内敛",登峰造极的沟通当数"心有灵犀"吧。普通的人际交往要"君子之交淡如水",要委婉,要隐讳,向心上人传递爱意更是要深谙"暗送秋波",于是,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梁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祝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梁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梁山伯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可是西方人却看不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实在无法理解让中国人感动至今的凄美爱情,这里 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 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 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大家闺秀的举止想必 西方人一定无从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 女卑"及古时的家法了。西方的民间爱情故事相对 简单而且单纯,王子与公主相爱,主人与仆人相爱, 美女与野兽相爱……无论阶级,无论出身,只要爱 就爱得直白,爱得义无返顾,爱得纯粹,西方民族欣 赏并推崇的正是这种明朗简单的爱的方式。在人际 交往中,西方人的思维也是一种直观性的思维方 式,西方人的直接坦白与东方民族的含蓄内敛大大 不同。
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还是他们把 复杂的事情弄简单了?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如果都只用一个词分别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 的话,那么大多数人应该会同意这样的答案:西方 的"自由"观念和中国的"合作"观念。着名学者易中 天的答案是西方的"个人"和中国的"群体",这其实 无实质方面的差别,究其根源就是强调"个性"与 "共性"。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 位。由于中西方社会提倡的道德观不同,从而使中 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 方偏重契约,理性中西方历史题材文学比较,竞争;而中国强调伦理,人情,和 谐。中国文化注重群体意识,提倡集体合作,强调中 庸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体意识,鼓励冒险,强调自由解放。黑格尔说:"……各人都保持他自己的 地位,专注于个性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现 中找着快乐。" 西方文化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而中国哲学则 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在研究自然与社会 的关系中,以研究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在 研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注重思辨理性和实证分 析,着重研究两者的对立与分裂。与西方相反,中国 人从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上去认识,研究事物, 把世界看成在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万事万物,这就是后人总结归 纳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人, 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 关系。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求同存 异,注重的是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道家思想就 用道统一万物,认为世界是一个各方面合作着的有 机整体。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但凡论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根源,有一个观 点不得不提:"中国是陆地文明,而西方是海洋文 明。"这话很有道理,点明了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 截然不同,从而衍生出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气 质。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冯友兰 先生认为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思想不 同的由来。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 地。所以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 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住在 海洋国家的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 内",怎么就是"普天之下"呢?这就是陆路国家和海 洋国家的不同文化心理。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 农经济造成我们"陆地文明"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 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 的情谊。
我们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 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 遇故知"这点在西方国度比较淡漠,他们如果在国 外遇到一个同乡,不会很激动,而我们的华侨,在外 面有很多同乡会,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中国文 化经常讲本土本乡,甚至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 等。这些跟我们长期的农业社会都很有关系。还有 落叶归根的思想,也都带有很浓厚的情,这种情的 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外,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 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 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 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儒家哲学强 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 位,也就是强调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西方的哲学思想首要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 体思维和侧重个体思维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还有一种观点源自宗教信仰,认为宗教信仰左 右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西方 文化认为上帝是全能的,是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实 体,渺小的人类根本无法和他相沟通,所以在他们 的观念中存在着两个世界——超越的和现世的,它 们始终是分立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根深蒂固的观 念是"天人合一",由于从来就没有形成过这种外在 的,超越的观念,中国文化认为自然与社会,天道与 人伦始终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人总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