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时间:殷末周初
发生地点:中国境内
事件经过:
春秋时,就有“周易”的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 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战国时,以解释 《周易》 为宗旨的《易传》 成 书 。
《周易》、《易传》并称为《易》。西汉以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 采纳了董仲舒 “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 《易》。 自此以后,《周易》、《易经》、 《易》 常常混用,其实它们的含义是一致的,都是指六十四卦及《易传》。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为《周易大传》。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 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所谓“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先后共同完成(即所谓人更三圣),而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辞成书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易传》是孔子后学者根据孔子讲 《易》 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成的,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
在早期中国社会,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 释,就把它们归结为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 出一种欲望,试图借助于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达到 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此,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周易》就是 其中成果之一,它和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合称“三易”,都是卜筮之书。
《周易》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卜,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南。在《春秋左传》 和 《国语》中就记载了运用《周易》占卜的事例。从《易传》对 《周易》 的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占筮功能 ,反复强调学好《周 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 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占卜方法——大衍法。 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占卜的性质 ,也延展了新的功能。这是因为《周易》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 《易传》的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上古奇书易经第五十六卦,
《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的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哲 学之书上古奇书易经第五十六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 《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 的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共64卦,每一卦六爻,共384爻。《周易》 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所谓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象征着八种自然物: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卦符号两两相 重 ,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 古人称八卦为“经 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 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爻辞 (一卦六爻, 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共四个部分组成。
《易传》共有十章,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 上下篇、 《文言》、 《说卦》、《序卦》、《杂卦》。
《周易》 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 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即八卦。八卦之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其 本源是所谓“一 ”,由“一 ”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 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 “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宇宙生成有 其内部的规律性,因此六十四卦凡相邻的卦都必须保持生存的依赖的关系。乾为天,坤为地, 天地相交生万物,故乾、坤两卦居六十四之首;其次是屯卦,屯有万物始生之意;再次是蒙卦,表示万物蒙生,处于幼稚阶段;又再次是需卦,表示等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待于时间的演进;最后是既济和未济两卦,表示事物是无边、无尽、无限的。
《周易》 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 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 “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
阴阳是易学的核心。《易传·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提到道的高度上。 六十四卦从总体上来看,它是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的,同样体现为一阴一阳。《易传》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当然,对立着的这些事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周易》还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它创生万物和人类但不像圣人那样有济世忧民的 仁心,它只是无情意、无造作的自然化生。另一方面, 《易》 之道又包容了人道,它是人道的基础和前提,人是天地的产物,人道同于天地之道,这是性中所有,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要继善成性,顺应自然又踵事增华,创造出有情意、有仁爱的善的世界,这正是人道精华之所在。
《周易》还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 象,它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 、政治 、历史等诸多方面,内容 之丰富,已不能简单地用卜筮之书或哲学典籍等术语来概括了。还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也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进位制的始祖。
《周易》还对中国哲学、文学、史学、美术、传统中医学甚至现代自然科学、企业管理方面 都曾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不少人利用 《周易》 中的卜筮元素来解梦、测字、算命等,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 《周易》 在中国民间还有绵绵不断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