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汉字确证为武

汉字 民族 2023-06-29 10:05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质结构,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汉字确证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叙述

汉字起源于远古刻画符号,历经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等演变过程,形成今日所用的规范汉字。

我们最常使用的“人”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农传统。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演变成独立行走顶天立地的人。

“武”字中的“止”指的是“脚”,和“戈”会意,表示要行军动武。这从甲骨文中看得很清楚。许慎《说文解字》注释“武”字时,引用典故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扬威,而是为了停止兵戈。《说文解字》的阐释,借“武”的字形,讲“以战止战”。“止戈为武”这一训释从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国人对“武”的理解,体现了中华文明坚持合作、不搞对抗的和平特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展现活字印刷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梦”会徽更是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与冬季运动完美融合,展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华民族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的文明色彩。

汉字赋能各民族文化交融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汉字从中原地区传播到边疆地区,成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密码。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汉字基础上增减笔画、变更字形或借用汉字为注音标码,创造出“汉字系文字”,如契丹字、西夏文、女真大字、方块壮字等。

历史上以汉满文和蒙古文书写的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出土的以乌金体藏文、汉字、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书写的六体文夜巡牌;承德外八庙内清朝皇帝以汉、满、蒙古、藏4种文字镌刻的题额、匾联以及碑文等,都实证了汉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众多由汉字创作的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如鲜卑人元好问创作的《遗山乐府》、契丹人耶律楚材创作的《庚辰西域清明》、畏兀儿人贯云石创作的《酸斋乐府》,这些作品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说:“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众多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取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形势,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汉字正是发挥了横向的超方言功能和纵向的超时空功能,成为维系中华文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秦统一六国,下令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结束了战国时代文字混乱纷争的局面,为“大一统”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至汉代隶书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原秦晋方言为基础的“通语”。隋唐以来,通过科举考试普及、推广汉字,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语言文字方面,依然将京城大都(北京)为代表的方言作为通用语。清代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清初开朝者入关前就已经有非常高的汉语和汉字素养,清朝统治者坚持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通过编修《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实现了古典文化的复兴。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传承了中华文明

“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几乎看不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但对于中国人来讲,数千年的文献都能大概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源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性质之故。”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如此感叹。

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文字中,有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伊拉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墨西哥的玛雅文字。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国的汉字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在于汉字当中潜藏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汉字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同时也为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汉字就陆续传入日本、朝鲜等地隶书的中国文化,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充当这些地方的官方文字,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闪亮的文明印记。

当今,“汉语热”在全球各国兴起,汉语爱好者的规模不断壮大。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汉字的传播与应用,拉近了国家之间的情感,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民心相通的独特载体。

作者简介:

张利国,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