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

文化 泉州 2023-09-29 15:04

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中国文化报林 洁 “一带一路”战略承载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 年12月2日至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师范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 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整合沿线各国文化遗产研究力量,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分组研讨和大会主旨发言。研讨会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专家学者们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欣赏了由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共同创作表演的南音新作《凤求凰》。此外,还举行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传承传播专题工作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丛书编撰研讨专题工作坊。 在3天会期中,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遗产,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主要议题分为丝路文化遗产与史迹、丝路上的文化交流、非遗传承和创新、泉州案例四个方面。

文化遗产与史迹 学者们对丝绸之路史迹的研究已覆盖到沿线数个国家。泰国清迈大学学者Vithi 用大量的考古图片为支撑,对1000多年来清迈在中国和印度进行的文化交流当中所起的作用展开分析;来自斯里兰卡的 向大家介绍了斯里兰卡水下文化遗产发现,以相当多的物品证明斯里兰卡在古代就和中国、印尼、马达加斯加等有紧密的贸易联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沈阳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就海上丝绸之路体系与中国角色、中国相关遗产点分类以及各遗产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进行了生动阐述。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丝路上的文化融合与交流是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所在。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张炳玉以《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融合的圣地》为题,提出敦煌文化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凉州文化、中原文化、魏晋文化、隋唐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长期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合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永健对在景德镇发现的天后宫遗址展开研究,认为妈祖信仰是伴随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而来的移植。兰州大学王晶波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重释百年以来敦煌文化学术的发展历史,将其划分为文化失守、文化保护、主动出击三个阶段,并认为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自卑退让、保守自立、自强自信的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_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_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

在音乐遗产方面,敦煌市文化学会高德祥通过长期研究,提出南音中的琵琶是唐代琵琶的遗存,与敦煌文化的东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宋瑾从独特的角度探究现存的泉州音乐文化背后隐藏的文化元素,提出南宋时期的泉州居住着众多外籍人士,这意味着包括音乐在内的刺桐城文化艺术受到欧洲、阿拉伯、印度和非洲的影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Post 基于她在东亚和中亚进行的田野考察,考量一系列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音乐和乐器制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祝东力对“一带一路”的文化责任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沿线国家有责任既传承古老文化遗产,又创造出一种适应新型区域化、全球化的新的文化伦理,激活并培育 亚欧非文明中的优良因子,为世界提供更多文化和价值观。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以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的陶瓷贸易为对象,讨论中国曾经有过的海洋贸易的辉煌,提出身处全球化的时代,要在全球的历史中找到中国的定位,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通过了解历史和唤醒历史,寻找通往未来的路。 非遗传承和创新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一些长期工作在非遗一线的专家,对非遗传承和创新的话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讨。 连续24年担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的王景贤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谈了如何传承、发展的重要问题,介绍了培养传承人、培养观众的成功经验,强调了剧种创新要有节制、存敬畏心。

来自新加坡的丁宏海介绍了南音在新加坡的存活与发展态势,分享了如何为古老南音注入新生命的感悟。来自韩国的徐廷林提出要在传统文化中发现当代的美学价值,通过共情的方式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理解。 台湾师范大学吕锤宽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以“南音”为例,提出保存传统音乐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音乐语汇的挖掘与传承,以此建构具有真正国际观的音乐蓝图。台湾成功大学施德玉对“竹马阵”表演和经典剧目之音乐进行探究,深度剖析了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案例。台北艺术大学的林珀姬同样基于文化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台湾南管传统文化圈近年来与不同乐种或在不同领域跨界演出的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 来自韩国的柳在沂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支持的关系,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地区纽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与文化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加强维护、合理利用、综合管理的政策体系。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分析了当代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要以国学教育为核心,包含诗歌、吟诵、民俗、教育戏剧、礼仪舞蹈、音乐等,探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中国艺术研究院欧建平以“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为例,对以文化 遗产为主题的舞台艺术创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当下创作存在急功近利等问题,艺术家们需要静心和独立思考,思考如何用舞剧讲好中国和世界的故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世界文化走进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在地文化研究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研讨会的不少议题与泉州相关,突出了地域特点,实现了主题在地化。 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王珊在发言中梳理并介绍了学校从2003年开始建设南音学科以来的艰辛和有益探索,认为泉州南音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通过对泉州南音传承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泉州师范学院已成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的主要阵地,既体现了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推进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职能,也履行了我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承诺。在分组研讨中,学院的其他学者也对南音研究与传承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以泉州西街片区的保护开发为例,介绍了泉州在城市发展中注入人文内涵,实现古城文化复兴的实践经验。清华大学鲁闽从泉州渔村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入手,分析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海丝”给沿线各地人民带来的文化碰撞融合。 综观此次研讨会的发言和交流,可概括出三个特点: 第一,广泛多元。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学科广泛,包括文化、艺术、历史、政治、经济、传播、宗教等多个领域;研究主题广泛,或对“一带一路”的内涵、意义、价值、影响进行阐释论证,或对“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提出建议探讨,还有对宗教信仰的勾勒研究以及对专题研究史的回顾总结。

第二,纵横融通。纵是指时间和历史的向度,学者们的研究将考证过去、阐释当下、展望未来结合起来;横是指地理、概念的结合,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起来,将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关照研究。 第三,深入扎实。将理性探讨和实证考据相结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器物等多种材料,研究有深度。 此次“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学术上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搭建了重要平台,紧扣“民心相通”主题,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整体性研究,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价值的转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