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视角下国家公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公园 文化 2023-10-02 08:0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8月19日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就新时代文化视角下国家公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挖掘与阐发、协调与适应、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谈几点思考。

国家公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国家公园肩负“培根铸魂”的重大使命。国家公园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生态文化,其根本在于崇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植入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之中。名山大川、源头秘境,乃至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必定是国家公园首选之地。那里既是地球生物基因库、环境指示器、自然博物馆、野外实验室和天然大课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发生地、保护地、传承地。那里蕴藏久远而神秘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瑰宝,凝聚厚重而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宝库。江河再长也有源,山岳再高也有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中注入了民族之根、文化之魂。这正是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

人化山水是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国家公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自然山水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即把文化要素融入到自然要素之中,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提升到文化层面,实现人对大自然“知情意行”的统一。所谓“知”即为人对大自然的科学认知、感悟感知和思想观念;所谓“情”即为人对大自然的人文情怀、情愫表达和情感寄托;所谓“意”即为大自然对人的“醉翁”之意、敬畏之意、道法之意;所谓“行”即为人对大自然的举止规范、环境适应和制度约束。大自然赐予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赋予人类“自然无为”的生态智慧中国文化的生态精神作文,这是国家公园对“自然人化”的最好诠释。

情系山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生态文化思想精髓体现为“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正是由于对自然山水深邃的情怀,便有了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有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典哲理名篇、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律令法典、典籍史料、游记考证、书库通鉴等,无一不与天地人道、名山大川、荒野草原、大漠戈壁、湖泊沼泽,以及万物生灵密切相关。它不仅客观反映了古代华夏大地山岳河流、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天文星象、四时月令等知识史料,真实记载了先贤哲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的感人故事和经验积累,留下了浩瀚的不朽诗篇与经典名著,记录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讴歌自然的千古绝唱,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中国文化的生态精神作文_生态精神文化有哪些_精神生态文明

国家公园对中华文化的挖掘与阐发

自然山水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自然山水是国家公园文化的活化载体。数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先贤哲人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寄山水,共生共荣,孕育了博大精深、内涵深邃中华生态文化。诸如祁连文化、秦岭文化、神农文化、武夷文化、钱江文化、岭南文化、雨林文化等。以昆仑文化为例,学者任玉贵的研究专著《西王母大传》,引经据典,说古论今,展开了一幅“穿越数千年、群仙舞翩跹”的历史画卷。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鲁迅称“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郭沫若在《西王母献玉》诗中称道:“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真可谓“一山一水有精神,一草一木皆有情”。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张开了自然保护与文化自信的“双翼”,有助于让国家公园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保护发掘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唯有国家公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方显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深入挖掘、考证和梳理深藏于名山大川、源头秘境、荒野之地的中华传统文化,以辩证扬弃的观点,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赋予时代的新体验、新感悟与新认知,以“仁”为核、以“和”为舟、以“礼”为帆、以“信”为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凝聚开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国家公园文化应当在传承中阐发。“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使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印记。信仰支撑、科学论证、理论彻底是必须的,更须有敬畏之心。《周易·乾卦》中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意为:君子白天勤勉努力,夜晚又十分警惕,虽然身处危险境地,也没有灾难。这是一种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思维方式和忧患意识。有了敬畏之心,才有自立自律、自信自强,才能使无私无畏、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世代相传,这正是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的协调与适应

社会适应。国家公园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适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自然生态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的国家。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舜帝设“虞”的记载。管理山泽之官为虞,川林之官为衡,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的律令,均告诫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否则将受惩戒。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社会适应安排,为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化适应。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它内在于制度的感召力和制度价值的影响力,存在于文化软实力之中;外在于制度约束的强制力和社会准则的适应力,表现为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然而制度并非万能,相对于人的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制度是推力、外力,坚守的是底线;“礼”是拉力、内力,彰显的是美德。虽然“礼”的效力不及“制”,但“礼”的蕴含却比“制”广。“礼”与“德”发端于人情,更为贴近人的“从善”本性。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正是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体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制度认同。建立和完善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制度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试金石。我国地域辽阔,无论是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及物种分布,还是民风习俗、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等千差万别。应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保持整体同一性,地域差异性和文化多元性。目前10个国家公园试点期间,均由所在地省级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包含“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自然观光、科研教育、生态体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条款的《国家公园条例》《国家公园法》呼之欲出。

中国文化的生态精神作文_精神生态文明_生态精神文化有哪些

行为自律。行为自律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中国文化的生态精神作文,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其意正是强调以道德引导民众,用礼仪规范民众,方能引导民众自觉端正自己的行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英国作家丁尼生称:“自尊、自律、自知,才能引导人走向高贵的城堡。”由此,细微方显美德,平凡犹见伟岸,让语言有了力度,品行有了尺度,约束有了温度。当你置身于山川荒野之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感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定会发自内心地珍惜头顶的蓝天白云、眼前的森林原野、脚下的寸土寸草,让国家公园真正成为自然教育的大课堂。

国家公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价值认同是创新性转化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印证了民族情感与人文情怀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不竭动力和源泉。每当提起民族精神、民族脊梁、民族形象,抒发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之时,人们必然想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三山五岳、天山昆仑……”这种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早已融入到诗词歌赋、水墨丹青之中,更涌动在国人的脑海胸膛和血液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对祖国山河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必定是实现新时代国家公园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基石。

文化自信是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当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进入收官阶段。五年来实践足以证明,国家公园在世人心目中之所以屹然挺立、巍峨丰满,成为万众心向神往、顶礼膜拜之地,不仅在于其空旷神奇、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让人放飞心情,纵情享受自然体验与生态之美,更在于天地苍穹之间、荒野秘境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永不止息的力量源泉。那里所留存的千年神话传说、生态智慧与人生哲理,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情感寄托与人文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它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们常说:“带不走的是大自然的山岳河川,却带走了永恒的记忆与芬芳。”唯有身临其境,方知诗和远方没有距离;唯有日后回望,更觉心和自然贴得很近。假如说,守护国家公园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和精神家园,那么,构建国家公园文化体系就是开创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

顺应时代让创新性发展充满活力。实现国家公园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大潮,适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内容与素材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注重体现新时代生态文化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在形式与方法上,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与传播载体,采取实景体验与模拟体验、整体化与碎片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图书纸片与图片影像等多形式融合、多平台互补、多渠道配合,给国家公园文化展示传播、转化发展插上“活化”之翼。据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6亿,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超过半数。进入5G时代,互联网+智能手机将成为获取生态文化知识最便捷、最普及、最实效的渠道。在科学设计精品线路、有序开放自然体验景区的同时,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掌上传媒产业链,打造国家公园文化创意精品,使国人在阅读与体验中礼赞国家公园,感悟生态文化,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作者蔡登谷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张贺全系中咨集团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