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正道,讲真话,上干货,简单粗暴。我是川叫兽,每天早上5:20准时发文!
读书是拓宽知识面、提升认知成本最低的方法,也是建立思维和知识体系最快的途径。但凡想要提升自己,多读点书是很有用的。网上那些碎片化、甚至是粉尘化的信息,看得越多头脑就会越混乱。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国学类的书,比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2020年我总的读了200多本,受益很大,但我很清楚,自己真正吸收和消化掉的可能还不到20%。
对于读书这件事,质量要比数量重要得多。凡是整天吹嘘自己一年读500本书,甚至上千本书的人,不是在糊弄别人就是在糊弄自己。
有很多书都需要慢慢的咀嚼才能读出味道来,比如国学类书籍。像《传习录》、《道德经》这样的书,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星期能啃完一本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买过不少书,也都读完了,但发现没什么用,那一定是自己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读书没用。
在我看来,不管是选书还是读书都是一门技术活,不见得所有人都会选书,都会读书。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选书和读书的逻辑和方法。
一、选对书
市面上的绝大部分书都是水货,价值接近于零,真正的好书只占极少数。
有人说选书最重要的是看出版书籍的出版社,事实上并非如此,出版社跟书的质量基本上没关系,或者说关系非常小,它只能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考指标。
而最重要的是写书的作者,选书就是选人、选作者。所以我在买一本书之前,基本上都会先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先查一下作者的个人资料,看看这个作者的履历。
写书不是写高考作文,跟个人的文采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跟个人的经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过成功案例,有过特殊经历的作者,写出来的书一般都不会太差。
其次是去一些社区网站上看看评分,比如豆瓣网。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整体评分都不会很差。这就跟看一部电影一样,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们都会看一下这部电影的整体评分。
当然这也只能作为一个次要的参考指标,最重要的还是看作者。
拿到一本书以后,怎么判断这本书是不是水货呢?
水货都有一些共同点:
1.内容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纯属为了凑字数。
2.书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常识性的罗列,反复堆砌类似“生病了要多喝开水”之类的句子。
真正的好书能够打破读者的认知,并且能让读者产生思考。换句话说,真正的好书是那些有思想的书,而不是光有一堆骨架的书。
二、读好书
读书实际上需要一定的专注力,精力不集中、不专注,就算每天读10个小时也完全是在自欺欺人,纯属是糊弄自己。比如一边玩手机,或者一边跟别人聊天一边看书,这都是在糊弄自己。
为什么书店里平时都很安静,从来不像一些娱乐场所那样,放着劲爆的音乐?
因为读书需要集中精力对国学经部书籍的看法作文,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和消化,背后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否则就算每年读一万本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我读书的方法是边读边检索,检索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案例。
遇到一些对我很有冲击力的新词我就会把它勾出来,读到对我触动很大的句子我就会把它摘抄下来,包括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同样会把它圈出来,在关键时刻总能派上用场。
其次对书进行分类,因为难免会买到一些水货,要把这部分水货跟那些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书隔离开对国学经部书籍的看法作文,方便以后查阅。
真正的好书就算读上十遍也不会觉得枯燥,而且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对于这样的书要反复的读,读一遍根本不够。而对于水货,快速浏览一遍以后就该扔掉了,留着浪费空间。
最后,人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阶段,适合自己读的书都不一样,所以自己适合读什么书只有自己最清楚,让别人推荐书没多大价值。
比如一个大学生给一个小学生推荐经济学、哲学类书籍,对这个小学生来讲就没什么价值。
再比如一个每天在地里干农活的农民来说,他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把好锄头,而你却给他推荐一台笔记本电脑,有用吗?选什么样的书,最好还是自己去找,别人推荐的好书不见得适合当下的自己。
选对书、读好书以后,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运用,只要不能学以致用,学再多也没有任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