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称颂的正是《史记》的史学性和文学性。而《史记》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止于此,《史记》不仅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百态的百科全书,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因此,《史记》同时也是“国学之根柢国学经部子部,资治之宝典”。
既然《史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地位,那我们应该如何读《史记》,读《史记》的什么?在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研究的张大可教授,所著述的《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中可以得到指引和启发。
张教授认为《史记》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说《史记》是“史学之绝唱”,正是在于《史记》一改先秦以前的片段史学记录,而是开创了通识记叙,“上起黄帝,下迄汉武”,以人为本,去伪存真。更是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把握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与事物演变的一般规律,由盛见衰。把握处理古今的原则,“详变革之世而略升平之世”。对史料有创造性的选择与“熔铸改写”。而《史记》所体现的历史观更为精妙,“大一统历史观”、“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无一不突破了时代的限制,体现出蔚为大观,“后世史家不能望其项背”。
又说《史记》乃“无韵之离骚”,肯定的是《史记》在文学上的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所用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刚健婉曲,用字传神。每一字句,皆所言有物,又不失文学之优美。“创立传记文学”,述史也塑人,讲史同时有故事情节。司马迁实录历史人物所运用的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有针对性的选择人物材料,对照烘托,详略塑造,情感分明,以小喻大。这让《史记》读起来人物立体鲜明国学经部子部,深感共鸣,更起到历史普化大众的目的。
《史记》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长青,“国学之根柢”。《史记》是浓缩的历史文化,“通古今之变”。《史记》修著所涉材料文献浩瀚,融百家之说,聚百科知识。《史记》为人伦立准则,褒贬人物,惩恶劝善。
《史记》为资治之宝典,体现出发展的、进步的历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革旧图新。司马迁的笔下,详细叙述了何为明君,何为贤臣,何为良吏。并提出了“用贤”与“纳谏”的开明政治理想。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不仅是让我们通识《史记》,更是让我们更透彻地走进《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