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是陇东学院建校初期在中文系、英语系与历史系基础上创设的,历经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的薪火相传,2003年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后,三个系分别发展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5年更名为历史与地理学院)。三所学院均具备师范教育的悠久历史和特色优势,培养各学历层次学子万余名,桃李芬芳遍布各行各业,优秀学子遍及神州内外学科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地理,承载着诸多校友难忘的大学时光和美好的青春岁月。2023年2月,三所学院优化合并为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下设中文系、英语系、历史系、文博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大学语文教学部等6个系部,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秘书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5个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6人,其中教授16人,特聘教授6人,副教授62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讲师5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具备硕士学位教师78人,在读博士16人。
文学与历史文化专业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概括为“多方向发展、分层次培养”。指导多数同学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从师技能训练,为未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在文学创作、文艺宣传方面有明显特长的同学,从事教育、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等工作。文学与历史文化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相对平稳,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基础能力强,文笔较好,思维活跃,不仅适应教育行业还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文书工作。基于此,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立足地方,服务全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就业前景,积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且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文学与历史文化三个方向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承担在研或已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建成了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红色基因传承基地1个、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其中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称号、南梁精神研究中心被评为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历史学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史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还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园丁奖”优秀教师1人;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和厅级奖多项。文学与历史文化三个方向在陇东先周文化、陇东方言、陇东文化名人、陇东民间文学、秦直道史、陇东地方史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史、南梁精神、陕甘宁边区史、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陇东地方文化外宣、陇东红色歌谣翻译、甘肃中医药文化外语与传播、崆峒武术外宣等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三个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且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毕业生,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政府需求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在专硕建设主要有四个方向
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论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后,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以至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学院下设语文学科教学教研室,为语文学科配备专业教师。近年来学科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地理,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论教研室,现有校级级精品课程,结合文艺学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申请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项,出版各类专著4部,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8个,联系范公祠和周祖陵等教育见习基地2个。
英语学科教学论英语学科教学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能够从事英语教学、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队伍整齐。近年来,建成省级一流课程(英语教学法),骨干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育类研究项目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多篇。
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聚焦历史学学科的发展及应用、历史课程基础教育规律研究,以史学研究促进学科教学的研究,培养掌握历史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学科教学(历史)的专业教师团队。在相关学科的研究中,近年来承担多项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有着专业的学术研究基础。
博物馆教学论 主要聚焦甘肃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石窟寺艺术考古,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侧重古代遗址考察与研究、石窟寺的研究与保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可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效结合。本方向师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田野调查与发掘经验,参与宁县石家、遇村遗址、庆阳北石窟寺、泾川佛教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尤其在石窟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已出版《秦直道线路与沿线遗存》《黄土地上的历史年轮——庆阳古代文明探微》《陇东区域历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等专著,为开展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在学硕建设主要有两个方向
中国史凝练为历史文献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方向,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陇东地方文献与陕甘宁革命文献以及陕甘宁边区红色文化研究,重点深入挖掘陇东红色文化资源,弘扬老区精神,塑造优秀文化,充分展示红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区域史研究内涵。中国史方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1个(中国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南梁精神概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1项,省级“园丁奖”优秀教师1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厅级奖3项。本专业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5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3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9 项,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6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
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三个二级学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文艺学凝练为四个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文本研究、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批评研究、陇东地方文艺与文学创作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主要集中在周祖农耕文化与陇东方言民俗研究,在陇东古代文学、先周文化、陇东文化名人、陇东方言、陇东民间文学、陇东民俗文化等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凝练四个相对稳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即《诗经》与北豳先周文化研究、汉魏文学与古代隐逸文化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明清文学与陇东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古代文学获批“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网络资源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文艺学2016年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古代文学和文艺学获批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获批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现有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6门。中国语言文学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 1 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5 项,获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 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