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王小民
从历史角度讲,同州是大荔曾经的辉煌;从文化角度讲,《同州志》是大荔传世的瑰宝。同州扬名立万计1332年,见于记载的“同州志书”有7部,惟有明代马朴所纂《同州志》为孤本名志,也是大荔县域编志修史的开山成功之作。
同州·纂志
同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同州,指的是所辖的全部地方志书地理建置的记载,就像今天把东府11个县市区统称“渭南”一样。狭义的同州,单指同州直辖的“同州”,这种情况集中在元、明两代。同州源起在西魏,西魏恭帝元年(554)改华州(今大荔)为同州,辖“两郡八县”(武乡、澄城郡,武乡、郃阳、夏阳、澄城、五泉、三门、宫城、朝邑县。后来,不时歇地“热胀冷缩”,北周时辖“四县”(武乡、朝邑、澄城、郃阳),隋代初年辖“九县”(武乡、朝邑、莲芍、下邽、蒲城、白水、澄城、郃阳、韩城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同州为府辖“二华关大水、三城朝郃阳”八县一州一厅。千年同州荣光,截止到中华民国二年(1913),抛去隋唐时期两段共27年的短暂易名,就这,同州仍以持续时间长、管辖范围广、人文影响大耀眼神州大地。
明代同州属西安府所管,州治在今大荔县城,直辖同州(今大荔中西部),统领朝邑(今大荔东部)、郃阳(今合阳)、澄城、白水、韩城“五县”。马朴所纂《同州志》,记载的正是上自事物发端、下至明天启四年(1624)的人和事,由于此志吸收借鉴了同朝永乐、嘉靖年间两卷今已失传的州志资料,更加彰显弥足珍贵。马朴所纂《同州志》成书于明天启五年(1625),因而史学界称其为(天启)《同州志》,全志正文十八卷、十门、五十一目,依次为:图、舆地、建置、秩祀、食货、秩官、人物、选举、灾祥、艺文、杂志,总计约15万字,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所辖“一州五县”统分结合、详略兼有,体例严整,考据精详,史料翔实,为明朝名志之一、同州传世第一部方志,对同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马朴·修志
在(天启)《同州志》封面上,赫然著有马朴篆、张一英裁定字样,这里面“挂名”的是时任同州最高行政长官(知州)、今河北望都人张一英,“下苦”的是曾任云南按察副使、同州沙苑马氏世系后人马朴。马朴(1558—1634),字敦若,号澶宇,明代华志乡马坊里(今官池镇马二村)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马自强的堂孙。神宗万历四年(1576),18岁的马朴考中举人后并未急于做官,而是继续潜心于学术研究,学研结合一口气就是二十多年,从而修练出相当扎实丰盈的文化根底。万历二十六年(1598),马朴以不惑之龄开启仕途生涯,从京郊到朝堂、从鄂中到滇边,足迹几乎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为官,马朴坚持人性为本文化立身,渊源的家学和宦游的视野既标注出“文化官员”鲜明特色,又助其著述立说作品颇丰,像训诂学名著《谭误》等就有18种之多,涉及史学、文字学、训诂学、诗文等方面,可谓博学全才。
同州作为“天府重镇”,按说必有符合“股肱”“上辅”身份的地方志书,但遗憾的是立世千年却难有一份高质量的专属档案。怀着朴素的家国情怀,马朴矢志效仿班固、司马迁,倾心倾情给家乡编纂一部足以传世的地方志文献,于是有心之人边走边干,三十年如一日“穷搜极揽”,凡是相关内容着即收集整理,日积月累竟达万言,退居后历时五年秉笔不辍,硬是凭着多年苦工厚积薄发,于67岁高龄篆就了“事兼载五邑,可谓备矣;记必核故实,可谓真矣”的名志佳作。明礼部尚书、潼关名士盛以弘赞“关中之志,著称海内士绅者,亦从今而三矣”,将《同州志》与“明代十大名志”之《武功县志》(康海纂)、《朝邑县志》(韩邦靖纂)并列媲美。后世学者亦对(天启)《同州志》给予广泛好评,“是志体例严整,考据精详,史料翔实,对后来志书的修纂有较大影响”,评价可谓中肯又恰当。
品学·用志
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性史料,是全面了解一个地方基本情况的直接材料,承载着文化积累与继承创新的厚度,其地位作用不可替代。(天启)《同州志》对同州历史文化传承而言是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从中人们可以深入系统地了解同州地区明代以前千年历史与社会变迁,洞悉发展规律地方志书地理建置的记载,探寻文化脉络,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精神财富得以惠及后昆。就志书内容而言,诸多内容详实的历史人文记载确为后人整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依据,像自晋至明的户口、耕地变化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问题绝对是一手好资料,赋役、方产等内容为研究明朝时期同州地区的民生、物产等情况大有裨益,封域、山川等内容可以说是了解同州地理状况的活字典,特别是有关古迹、风俗的内容为后人了解同州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呈现了可知可感的宝贵素材。当然,马家人写马家事最是拿手可信,沙苑马氏世系的情况可以说一目了然。
《同州志》保存历史资料之功不可小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渭南各县在编纂新中国第一轮县市志书时纷纷采其所详,助力编纂出获得全国全省大奖的多部优秀志作。2016年,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在旧志整理工作中对(天启)《同州志》做了精心、专业校注,让更多的今人能够一览名志、一学名志、一用名志,枯木逢春发新枝,古志今用结硕果。常言“开卷有益”,每次捧读(天启)《同州志》都会有新的知识点和大收获,别县不言,就目下大荔境域的大荔、朝邑两地之人和事便颇受教益。像指出同州名称的来历直言“以城南九龙泉九源同流故”;像描述唐代铁镰山“大谷木数千,章度(估量)皆可八十尺”的郁郁苍苍;像确认“朝邑县南三十里有南芮乡、北芮乡,皆古芮伯国”;像质疑“大荔戎城”与“王城”并非一处同城;像记载明成化年间洛河曾直接注入黄河;像关于隋文帝杨坚的出生地继“龙窝巷说”“般若寺说”后的“割宅为寺”第三种说法;像说明“三河口”是周顷王四年(前615)秦晋大战和三国时曹操与马超大战之所……这些宝贵资料极具研究价值,可以说它是地域历史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软黄金。
感谢马朴,感谢《同州志》,更感谢同州的前世今生。一个人、一部书,承载的是一份沉淀的文化精神,传递的是一种炽热的家国情怀,解读历史、品味文化,大荔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坚实!(来源:美丽大荔(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