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孤独的哲学研究报告 孤独的质数,我们都承受着质数的孤独!!

鸡汤 2023-10-12 14:02

写在最前

越长大,越觉得孤独竟是生命的必然,每个人都是质数列中孤单却特别的存在。或许,说不上特别,也就算个普普通通,再或者说,用"普通"都夸张了些。我们都是那孤独的质数,我们都承受着质数的孤独。

——保罗·乔尔达诺 《质数的孤独》

1、13、23、31、47、53、67、73、83……你看呐,质数的因,除了1,便是自己;就像生命序列中踽踽独行的你,从坠地到入土有关孤独的哲学研究报告,向来两手空空。

当我浅浅低问一句:你孤独吗?

有人中气十足:看这话说的,我身旁成群好友,两三挚友,家人尚在,背后人“千千万”。

有人傻笑,投以戏谑:嗐!21世纪20年代了,谁不孤独。

有人还我一个眼神:那一刻的他,欲言欲止,于是我便懂了。

回首向来,大多数的我们也许并不觉孤独。

学校里,你和同学室友一起学习、一起吃饭。

学校外,你和好友一起逛吃逛吃,撸串喝酒,蹦迪high歌。

你刷动微信联系人的列表,想起今天你还和好友互道问候,想起你给好友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觉得自己并没有脱离社交圈。

你说你的时间被学习、社交、娱乐填满,哪有时间去孤独?

可是,你看啊。

孤独二字拆开,有孩子有关孤独的哲学研究报告,有瓜果,有小犬,有虫鸣,好不了得。

倘将镜头拉进再看,是躺椅旁的孩子,蹲在地上,双手托腮,若有所思。

热闹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不像是你吗?

有时候站在天桥上,向下俯瞰,车水马龙,如潮如瞬。

左边是家火锅店,热气扑腾扑腾,热汤咕噜咕噜,眼看菜由深绿蜕至金黄,有说有笑,烟火十足。

楼上是家KTV,歌声传来,纵觉得唱的鬼哭狼嚎,你也心头一暖。

右边是家电影院,荧幕前的人群忙着被剧情吸引,小情侣你侬我侬,你终究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去看那一个人的电影。

走下来,各种饮品店宣传广告眼花缭乱,第二杯半价的牌子又给你迎头一击。

你有没有那样的时刻?

也许是身在异乡,求学打工,压力上头,无人倾诉,无所适从,觉得有一刻真的要倒了。

也许是独居海外,交流的困难,人人间的隔膜,都能让你感到如山般的无助。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在狂欢中孤寂,另一个在自我中沉睡。

你身旁人流众多——现代式孤独早已是成群结队,在一群人的狂欢中,你溃不成军。

你身旁空无一人——传统式孤独将你围绕,在一个人的独处中,你渐生迷惘。

可别怕。

村上春树曾说,人,人生,其实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人的本质就是孤独,向外探索,尝试与人建立各种链接,在这趟追寻中,你虽自由而孤独,但璀璨又明亮,世间美好总与你环环相扣。

有人发问了,孤独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是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还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孤独原因千千万。因官场失意的愤懑,还是雄心抱负无处施展的无奈,还是知音难觅的辛酸?

孤独这个命题,自古至今,从中方到西方,长久为人津津乐道。

观望西方,其将孤独作为一种严肃的哲学讨论。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到,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人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恰恰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

有关孤独的哲学命题,随着时移世易,不停更替。

第一种认识孤独的哲学观点:“人生来就是孤独”。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生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着人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孤独是人类的原罪,每个人都被生命之流裹挟,顺从生命的摆布而孤独无援。

第二种观点,自我的孤独来自于和别人的关系。

人类看待自己与所处的情境异常相关,因不同场合而对自我做出不同的描述。在不同的情境里,“自我”都是不同的,求职时你“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社交上你是 “吃货”、“健身达人”“吃不胖的女子”……人类认识自我的思维语境,早就预设了别人的存在。

每个人都处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可与别人共处,还是孤独。

自我被哲学家们认为是自己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他人是人类创造自我的工具。他人提出种种要求,设定期望,规制自己的行为,于是干涉了自己创造自我的自由。自己因为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识到个体孤独无依,体会到个体生命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孤独的源泉。

第三种观点,现代人的孤独体验。“人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不到自己”。

人类都生活在某个社会里,其行为受到社会的塑造,其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与社会形态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工业和科技加剧个体之间的疏离。人类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自己要的东西。因此自我在根本上受到削弱,人觉得无能为力和极度不安全,从而在失去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孤独。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孤独新的化解方式,沟通变得如此便捷,人们借助社交媒体搜寻有趣的信息,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流,抗拒孤独。

总有人来告诉你“你不能一个人”。

一个人吃火锅,老板会再三确认,善意告知这样不划算;一个人看电影,总有无聊的人揣测你遭遇。学生时代,独来独往总会引起非议。甚至以后想起,开头都是“当初那个总是一个人的某某”。

现代丛林里,我们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你必须去一个人解决。

一个人租了一间公寓的你,半夜高烧不退,拿起手机,无人可拨,算了吧,忍忍。

今天天气好好,找个伙伴出去走走吧,翻了翻通讯录……天气好和我有什么关系。

削苹果的时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找对象装装可怜……可得了吧,你哪来的对象。

可能你运气好,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都必须学会一个人。

和同伴计划不同时也得独立的完成,没有人有义务去陪你做事,朋友、恋人,无论你身处何种身份,你都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片,或许会重要,但终究只占据一部分。

就算是家人,也只是参与你生命的前半时光,他们总会远去。你说恋人,恋爱也有离去的时候……

研究孤独的哲学家_关于孤独的哲学思想_有关孤独的哲学研究报告

(以上似乎有些悲观消极了,看看下边吧)

詹青云在奇葩说中说:我们选择了来到大城市过漂泊的生活,就已经承认并且接受了大城市给我们的诱惑。我们不否认在异乡的落寞和孤独,但正是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才推动我们努力的打拼,拼尽全力的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

那只有人才能陪伴,才能填满孤独吗,必然不是。生活中不乏有人选择独来独往,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过去我看到那些独自远行取景采风的摄影师,我觉得他们一定是孤独的,但后来我意识到,山川湖海,秀丽风貌,都足以填满他们的全部内心。他们所追求的,并不只是将这样的壮美只分享给身旁一同见证的人,而是用镜头记录整个山河。还有生活中充满灵性的小动物,也不知道给多少人带去了心灵慰藉。

同时,“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也是很好的解释。如果单纯的为了合群就花费大把的时间游走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聚会之间,不如去做些能让自己提升或者快乐的事情,哪怕是一个人。

孤独的结果会很惊喜。

有人说,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力克北大硕士彭敏一举夺魁,来源于他十三年不管同事异样眼光,一腔孤勇的学习;陈忠实为创作《白鹿原》辞家回到乡下,任思绪在小小一隅里信马由缰,历时六年,50万字出世;林清玄为求学14岁背井离乡,为生计四处奔波,一个人的时候,支撑他的是:我要比别人读更多书,更敏于思想……

在上赵琳老师的《世界通史纲要》之时,他常说的话是,做学问就要坐得住冷板凳。确实,身旁优秀的学长学姐哪个不是苦心经营,大部分时间孤身一人,也许,下一个就会是你,如果你将孤独当做礼物,将独处当做恩赐。

孤独的结果很快乐。

有人说,成年人的孤独,不是被动的一个人相处,而是自主的选择,因为跟自己玩比跟别人玩有意思。一个人的时候,一整天的时间可以自我拿捏,你可以不必顾及同行人的感受,火锅想吃就点,电影喜欢就看,想去哪玩就行动,不用忍受价值观的不合,不用强行编造笑料活跃气氛,没有成绩、工作,没有打了鸡血的冲鸭,没有与讨厌的人情商较量。不必变得合群,拘泥于此没有意义。

海子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实城市里,没有那么多的诗和远方,但一个人的时候,你冥想,你静思,你看书,你听音乐,虽然看起来有些寂寞,但也充实,没什么大不了。

写在最后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既然孤独谁都不能避免,那何不坦然面对,在人声鼎沸之时,将悄然来临的孤独化成诗意。

虽然9÷3=3,像你除了你还是你,但孤独的途中,你也并不是一个人,你说呢?有好友的安慰,家人的陪伴,就去好好珍惜。

愿你像林清玄画中的那条毛毛虫,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 | 李紫怡 温欣 程琦稆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孙雨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