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什么是易学图式?

宋朝 周易八卦 2023-04-22 17:10

五、宋代

陈抟(约871-989)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学特徵为以图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徐子平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虚中推命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了推命术的理论,发明了“四柱”预测术。即“子平术”。由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生观以及朴素的辩证真理。浸透了华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种放(956-1016)北宋易学家。字明逸(一作名逸),自号云溪醉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宋史朱震传》李之才的卦变说,刘牧的河洛之学,邵雍的先天学,均与种放有渊源关系,著有《退士传》。

穆修(979-1032)北宋文学家,易学家,字白长,蔡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据传,邵雍、周敦颐,与二程易学,均与穆修有师承关系。著有《穆参军集》。

许坚北宋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等地)人。有异术,精易学。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李之才(?-1045年)宋初易学家。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属陈抟图书学派。其易学主卦变说,有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传后世。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对《周》经文个别文字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清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北宋中期著名易学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县)人。举进士第,调州军事推官,及范仲淹抚河东,举牧可治剧,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龙图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其易学著作有《易数隐图》。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狱等,均有治绩。从政之馀,“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观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谥康节。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从游甚密。勤奋好学,潜心学问。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往其探索,多所自得,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一反王弼以来的义理派风调,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理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故为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现存的著作有《皇极经世》(包括《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和《伊川击壤集》二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喜谈兵法,博览群书,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气学派的代表。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易这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早年与弟颐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的代表。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程颐(1033-1107)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从事讲学和著述达三十馀年。他是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代表。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所以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的无论,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静,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

性。

陈灌(1057或1060-1124)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字莹中,号了翁。以邵康节之学说《易》,讲解象数,兼取他家,以易数言天下治乱多验,于《易》确有所得,著有《了翁易说》、《四明尊尧集》等。

邵伯温(1057-1134)北宋易学家。字子文。邵雍之子。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

耿南仲(?-1129)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其《易》说推衍尼山无大过之旨。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著有《周易新讲义》。

朱震(1072-1138)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传》为宗。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易经隔骨算胎法图解_易经大衍筮法管辂_易经隔骨算胎法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著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程大昌(1123-1195)南宋经学家。尤精地理之学。论《易》发明刘牧的河洛之学。首论五十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本原。易著有《易原》、《易誌通言》。另有《禹贡山川地理图》、《考古篇》、《演繁露》、《雍录》等。

张行成南宋学者,易学家。字文饶。人称观物先生。精《易》,通术数之学,据邵雍《先天图》和《观物外篇》的“易卦”推衍,并结合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等易学衍义,以十年时间著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述衍》十八卷。为邵雍象数的继承者。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经大衍筮法管辂,易学家。其《易》说属于义理学派。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博极群书,融会贯通,精于《易》,影响极大。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戴师愈南宋人,与朱熹同时。其论《易》,认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称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卦爻自一变至七,名作归魂。著《正易心法》。

张轼(1133-1180)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廉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并以“太极”为最高范畴。认为“太极”流行天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著有《南轩易说》《南轩集》、《癸巳论语解》、《孟子说》等。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学者。主张河图洛书实为古代地图,乃“辩物象而旋地政”(《浪语集河图洛书辩》)之宝器,此说为考古史之一在创见。于后人研究河洛影响极大。推崇《周易》,认为“六经之道,易为之宗。”论《易》有《书古文周易后》、《河图洛书辩》、《答陈同甫书》、《复张人杰学谕书》等。

蔡元定(1135-1198)南宋律学家、易学家。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象数学传统。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易著《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是对邵雍象数学的阐发,另著有《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乐原辩》等。

王湜南宋同州(今陕西大荔)人。说《易》首论太极、两仪、八卦,以夜半日中,心肾升降之气阐明。又杂以道家之说潜心邵雍之学,其先天之学,出于炉火。著成《易学》,又知《皇极经世》一书,不尽出于邵雍,其言可谓皎然不欺,有先儒笃实之遗风。

六、元代

吴澄(1249-1333)宋元之际易学哲学家。究心于理学,尤精于易学,被称为“经学之师”著《易纂言》复倡象数之学。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为程颐、朱熹所不及。阐明古义非元、明诸儒空谈妙语者可比。著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书纂言》、《草庐精言》、《道德经注》等。

俞琰(1258?-1314)琰一作琬。宋元之际易学家、道教学者。精于《易》学,后研求经文,创发新义,自为一家之言。于《易》苦思力索,积平生之力,达三四十年之久,冥心独造,其论往往超过前人。著《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易图纂要》。曾精研道家学说,著有《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发挥释疑》、《玄学正宗》等。

保巴(?-1311)元哲学家,易学家。字公孟,号普庵。蒙古人。少好学,精易理。在其著《易源奥义》中创立了自己的先天图式说。其学术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曾奉诏为皇太子讲“易学”。著作有《易源奥义》、《周易原旨》、《系辞》,统名《易体用》、《周易尚古》(已佚),及《进太子笺》。

萧汉中元代泰和(今属江西省)人。字景元。《易》说出自邵雍之学,推阐卦序,颇具精理。著《读易考源》。明朱升作《周易旁注》,采录其文,附于末卷,因以得存。

陈应润元天名(今属浙江省)人。说《易》认为义理玄妙之谈,堕于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之说,自宋以后,毅然首破陈抟之学。著有《周易爻变义蕴》。其书在宋元人《易》解中,翘然独秀。

陈致虚元代内丹家,《周易参同契》重要注家之一。字观吾,号上阳子。全真道教南北宗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全真北宗实际创教人王晶号重阳的七传弟子。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金丹大要》、《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等。

七、明代

朱升(1299-1370)元末明初学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见问时务,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为朱元章所采纳。精于经学,著《周易旁注图说》。

梁寅(1309-1390)元末明初学者。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说《易》以程颐《伊川易传》主理,以朱熹《周易本义》主条,稍有异同,即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而阐发之。其诠释经义,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切详明,与他家迥异。有《周易参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石门集》等。

刘伯温 字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年间举进士,为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至正六年(1346年)任浙江元师府都事,因反对招安方国珍,弃宜归乡。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朱元璋的邀聘,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谋士。用易学数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实用易学大师。

易经隔骨算胎法图解_易经大衍筮法管辂_易经隔骨算胎法

万民英字育吾,明大宁都司人,嘉靖进士,历官河南道御史,出为福建布政司古参议。除著有《三命通会》外还有《星学大成》等命理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张楠号曰神峰子。命号著作《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研命立论推崇“盖头说”、“病药说”、“雕枯旺弱生长”、“五害正谬说”、“子平诸格正谬说”、“动静”、“六亲”等八法,其命学理论对后人颇有影响。

来知德(1525-1604)明代易学家。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尤精于《易》学,主张“理、气、象、数”四者的统一。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来注来瞿唐先生圆图》《周易来注易学启蒙》等。

张介宾(1563-1640年)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易经大衍筮法管辂,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又为增补不足,再撰《类经图翼》。至晚年,又将其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他著作亦不少。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张熟地”之称。是为温补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于后世有重大影响,人多赞誉其说,虽则亦有反对其见解者。

陆梦龙明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论《易》颇融会宋儒诸说,参以史事,推寻文句。惟不取河图、洛书之说,颇有卓见。著有《易》《梃击始末》。

八、清代

连斗山清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其《易》说专主卦画立意。著有《周易辨画》。

黄宗义(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易学家。浙江馀姚人。精象数详九宫持论皆有据,据理不空谈。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行朝录》等。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哲学家、易学家、科学家。安徽桐城人。学识渊博,群经史子略能背诵,博涉多奇……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卜、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

沈孝瞻清乾隆年间进士,精研命学。命理著作有《穷通宝鉴》和《子平真诠》流传于世。并被后来研习命学者视为经典。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昆山(今属江苏)人。晚年治经侧重考证,赞成“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反对空谈“心、理、性、命”,主张“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撰《易音》古卷。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陈梦雷清代学者,易学家。阊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易说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而参以诸家之说。著有《周易浅述》及《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主修《古今图书集成》,声名远播。

魏荔彤清代柏乡(今属河北)人。论画卦,认为唯与河图、洛书义理相通,不信先儒扶阳抑阴之说,而予以反复辩论。认为阴阳二者,一理一气,调济刚柔损益过不及,务期如天地运化均平之时。其辩甚健,著有《大易通解》、《怀舫集》。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这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学者。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工于古文。闻名江左。明亡。皈依佛门,退隐丰草庵,精研经史,尤专注方言、地誌、星法、星经、律法、释老之书。其论《易》专主数学,兼取焦循、京房、陈抟、邵雍之法,参互为一,并以己意推阐。著《易发》另有《七国考》、《董雨若诗文集》等。

毛奇龄(1623-1716)清代经学家、易学家。淹贯群书,诗文称冠一世,而自负者在经学,尤精于《易》。其易著主要有《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太极图说遗议》、《河图洛书原舛编》。

王心敬(1656-1738)清代学者,易学家。善推阐易理。其易说皆明白正大,切近人事,最为笃实,对学者深为有益。著有《丰川易说》、《关学编》、《尚书质疑》、《丰川全集》、《丰川续集》等。

李恭(1659-1733)清初思想家、易学家。著作有《周易传注》、《周易筮考》、《大学辨业》、《论学》、《论语传注问》、《恕学文集》等。

程廷祚(1691-1767)清学者,易学家,自号青溪居士。自幼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治《春秋》考官名、地名、人名颇为精核。说易力排象数之学,唯以义理为宗。

全祖望(1704-1755)清经学家,史学家。浙江鄞县人。乾隆进士。易著有《读易别录》。曾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

汪宪(1721-1771)清代易学家。博雅好古,诸经中尤长易经。著有《易说存悔》、《说文系传考异》、《振绮堂稿》等。

钱大晰(1728-1804)清代著名学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习。其论《易》先后天之说,其说多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另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元诗纪事》、《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三十多种。

王琬清代渭南(今属陕西人)。积一生之力,研究易学。说易大旨围绕图学,但所说均自出新意。著有《周易集注》、《图说》。

张惠言(1761-1802)清代经学家、著名易学家、文学家。平生治经最重《易》,其易说,海内推为绝学。认为解《易》者惟虞翻之说较为详备,故独宗虞氏,穷探力索,专攻虞说,被誉为虞氏易专家。易著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礼》、《虞氏易候》、《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周易郑氏注》、《周易荀氏九家》、《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纬略义》、《易图条辨》。

端木国瑚(1773-1837)清代易学家。字子彝,又字井伯,号鹤田,晚号太鹤山人,浙江青田人。嘉庆举人,道光进士,《易》学则承自家学,通天卜之奥理,旁及阴阳术数,尤深于《易》。治易以象数为宗,欲包罗汉、宋、焦、京、陈、邵之学,融合为一。易学著作颇丰,有《易例》一卷,《周易葬说》三卷等。

许桂林(1778-1821)清代经学家。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江苏海州(今连运港人)。嘉庆举人。认为“《易》皆乾所生”。易道有三,一曰造化,二曰学术,三曰治道。故易著中图书、象数、占筮、律历、算术、声音、训诂、心身、性命、人事、治道,无不综贯。易著有《易确》。

苏秉国清代南清河(今属上海崇明)人。易说不信汉学爻辰、卦气,也不信宋学河洛、先天,只信朱熹之说。

黄式三(1788-1862)清代易学家。字薇香。定海(今属浙江省)人。著《易释》。

朱骏声(1788-1858)清代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博学多通,尤遂于《易》,精天算。曾综核汉、宋以来各家之易说,详论其短长。精研郑氏爻辰,古今占象徵验,阴阳术数,又增订卦辞古韵等。易学著作颇丰,有《易郑氏爻辰文义》二卷、《易互卦扈言》一卷,《易章句异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图》二卷、《易答记》四卷、《六十四卦经解》(又名)《周易汇通》八卷。

马国翰(1794-1857)清代学者。平生辑有多部《易》学著作,如《周易丁氏传》等,均保存在其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易类》中。

唐宗海(1846-1897)晚清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普于将易学、中医学、西方医学融于一炉,运用易学和西方医学解释中医理论,强调医易相通,认为易是医之源,医为易之绪,重视《周易》“交易”和人身八卦理论,所著《医易通说》二卷是论术医易关系的专著。还著有(中西汇能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以阴阳水火论气血,对血证的认识和诊治颇具特色,影响亦大。

任铁礁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命理学家,精研五行生克文理《五行大义》一书。对《滴天髓》一书的增注阐微,分篇诠释,深富哲理,堪称中华命理学的大成之作。

张渤海 收集整理

张渤海【中国国际易学联盟】副主席

道家人士、渤海国学易经培训中心创始人、易经研究应用培训师、聚福殿网站创始人。

道号:张圆昊、巍宝山文昌宫道长、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

云南省玉溪市道教发起创始人之一、发起组建创立了玉溪第一所道观【清风观】(由张渤海与清风道长发起创建)。

易经隔骨算胎法_易经隔骨算胎法图解_易经大衍筮法管辂

总部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明珠路160号—15号(松泰苑旁)

咨询电话: —

分理处地址:玉溪市红塔区七星街下段46号(淘宝街大树旁)

咨询电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