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卦方法: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易理或者吉凶
所谓筮卦方法,就是指如何得到一个卦的符号。有了卦的符号,就可以通过检索《易经》文本找到其对应的卦名、卦爻辞,从而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易理或者吉凶。
占筮在上古时代是社会髙级活动,具有文化、政治、精神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关系到“惟祀与戎”这等国家大事,再加之对卜人集团的严格考评机制,因此占筮不可能是毫无道理的迷信玄幻活动,必有其实在的机理。
尽管在(易经》卦爻辞中多有“吉凶悔吝”等断语,尽管人们求助于占筮也很急迫地关注预测结果,但是占筮活动的核心目的并非向人们预告结果。结果的预告只是占筮的辅助功能,其主要功能和核心目的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先兆和演变趋势,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选择。所以易卦之中几乎找不出来纯粹的吉卦或者纯粹的凶卦。每个卦、每句爻辞都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和深远的聱示。
占筮一定是由人来操作完成的,占筮一定是有提问者、问题和解答者及答案的。远古时期,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职业岗位人员从事占筮,操作占筮,解答占筮结果。问题的来源一般是王室或国家遇到的重大事件。后来,易卦系统走向民间,成为一门相对广泛普及的学问。因此,提问者和占筮者,有时候是同一主体,有时候是不同的主体。所谓同一主体,即“自问自答”。所谓不同的主体易经快捷筮法,即卜人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所以,占筮活动的实施条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对于提问者和解答者,都有一定限制条件。
朱裏在自己体会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占筮条件,包括居住环境、身体淸洁、思想淸洁、仪轨程序等不下十几条。
虽然朱裏所罗列的条条框框很繁复,其中不乏小题大做的形式教条,但是笔者认为有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的研习体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以下条件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尽人事安天命。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宝贵财富。遇到问题,人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寻求解决之策。消极面对、毫无作为、听天由命是不对的。只有尽了人事之后,才可以求助于占筮。
第二,善易者不占。如果通晓易理,则可以知古知今知未来,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兴亡生灭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玄机在握。即便自己不通晓易理,也应该先寻求易理的指引以排除疑问。如果通过易理消除了疑问,何必还要求助于占筮呢?
第三,常识不占。对于常识性问题没有必要占问,也不需要占筮。例如,日落之后明天太阳还会升起,人不喝水不吃饭就会死掉,腿脚不动则无法走路。
第四,已知者不占。对于已经有答案有结果的问题,不应该瞒着情况,再求助于占筮。这种近似于亵渎的活动有害无益。
第五,不可知者不占。占筮也是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能力所及的边界,不可能无限量占问。对于超出人类极限的问题,占筮很难给出答案,即使给出答案也无法验证。例如,宇宙什么时候会毁灭。这种问题对于占筮没有意义,根本无法立论。
第六,心不净不占。“心净”和“心静”不同。心静只是要求心态平和下来、安静下来,而心净则还要求排除杂念,摒弃其他思虑易经快捷筮法,聚精会神于一点。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把精神只集中于所要提的问题。对于占筮者来说,就是把全身心的精力和精神都集中于演算和操作。如果心神不宁、心思杂乱,则不应该提问,也不应该操作占筮。
第七,身不净不占。身体洁净十分重要,提问者未必有条件做得到在提问之前沐浴更衣,但是占筮者一定要沐浴更衣之后方可从事占筮操作。占筮者之所以能够从事占筮操作,是因为他长期修炼,具备占筮的能力。占筮者修炼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身体应该是洁净轻盈的、活力充沛的、与万物为一的。所谓“洁静精微”,就是指人修炼的身心达到洁净的状态,自然可以精微天地机理,以通神明之德。
第八,勿一事多占。一事可以多种方法占卜,如古之梦占、筮占、龟占的“三占”之法。但是,不可以用同一套占法对同一件事多次占卜。占筮,对于时空的要求极髙,强调“此时此刻”。如果一事多占,由于对于时空变换的觉察力不够,则会导致混乱。也就是常人所说的戏谑欺诈不恭,有损无益。
第九,勿一次多求。一人一次提出的问题不宜多,以一件事为好,切勿贪多。问题众多,求助于人,也是贪欲的流露,是心不净的表现。另一方面,占筮之人也应该控制占筮的操作次数。在同一天之中,最好不要过多占筮。过多占筮会损亏精力而折寿。走江湖的八卦摊,一天之内可以替人算出几个乃至十几个卦,那都是急功近利的谋利营生,内在质量多数轻燥滑狎。
第十,占后勿存杂念。提问者在问题获得解答之后,要认真对待占筮给出的建议,并且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不可狐疑重重、见异思迁,被新的杂念干扰了下一步的抉择和行动。占筮之人在为别人提供帮助,解答问题之后,也不可到处招摇、卖弄玄虚、惑乱视听,还是要恭敬庄重,守持如一。
关于《易经》的占筮成卦方法,《周易》之《系辞》中有“大衍之数五十”的揲蓍法,汉朝人发明了金钱课,宋朝人邵雍发明了梅花易数,近年来考古中发掘出了商末周初的数字卦。这些筮法各有传承各有原理,说明易卦系统的筮法并非一种,可以人为地发明创造出多种。至于哪一种更加灵验准确,几千年来见仁见智,缺乏统计学结论的证据。孔子的一句话“吾百占七十当”,似乎说的是孔子在使用揲蓍法时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功率,算是一个个体的统计学例证。这些筮法各自是按照什么样的原理创造出来的?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知其全貌。
表面上看起来,数字卦出现的时间似乎比揲蓍法要早,但这并不能说明数字卦比揲蓍法的源头和大规模应用真得早。由于考古界对于数字卦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获得更多的样本,还没有梳理出系统的筮法框架,笔者只能推测,数字卦可能是易卦系统发展到殷商时期的一种筮法,是易卦系统在具体应用领域的一个阶段性现象。
关于“大衍之数五十”的揲蓍法,最早见之于《周易》之《系辞》,详细描述了以蓍草推演成卦的操作过程。但没有记载表明此方法由谁创制?遵循何种原理?起源于何时?所以,我们根据有限的资料或线索推断,“大衍之数五十”的揲蓍法既然已经用到了爻辞爻位解卦,而且用到周人认为有灵性的植物蓍草,那么其出现的时间上限应该是周初或先周,与《周易》发展进人爻辞系统阶段相伴生。这段话既然出现在《系辞》中,那么其出现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战国时代。由于揲蕃法还没有与五行术和甲子术相结合,所以其出现的时间下限还可以往前提,提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系辞》中的这段话具体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枋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亊毕矣。
《系辞》这段话夹叙夹议,既叙述揲蓍成卦之法,也阐述其原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交织在一起,但可以感受到两者并非同时同源。“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扨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这是叙述揲蓍之法,其他则是阐述原理的话语,应该是《系辞》作者对揲蓍法的理解和解释。这些解释只是反映了(系辞》作者的见解力和知识水平,未必尽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揲蓍法流传过程中存在隐秘内容。《周易》即使从西周王室和中央官方走向了诸侯国乃至民间,但是只流传方法,却对原理保密。使用者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筮法原理的隐秘性与《易象》在鲁的典故,都能说明西周王室对《周易》内在原理的髙度保密。易象与筮法共同构成《周易》占卜体系的核心。卦象体系的残缺不全、易象和筮法原理的隐秘,决定了诸侯国和民间研习《周易》存在很多困难,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研习和解读《周易》的水平。后世研易者更加不明原委,所以对筮法原理给出了更加五花八门的解释,至今莫衷一是。
结合历来研易者的心得体会,对揲蓍法的操演规则整理表述如下:第一,取五十根蓍草,抽出一根放在桌面上方不使用,只使用四十九根。
第二,把这四十九根蓍草用左右手随机分为两把,放在左右两边。第三,用左手从右边的蓍草中随机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第四,对左侧的蓍草按照每四根一组进行分组,将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如果余下的蓍草是四根,则直接把四根夹在无名指和中指之间。
第五,对右侧的蓍草按照每四根一组进行分组,将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如果余下的蓍草是四根,则直接把四根夹在中指和食指之间。
第六,对桌面上左右两侧因分组而放置的蓍草合起来,再用左右两手随机分为两组,再重复以上第三至第五的过程。
第七,对桌面上左右两侧因分组而放置的蓍草合起来,再用左右两手随机分为两组,第三遍重复以上第三至第五的过程。
第八,把左手中夹着的蓍草全部取下,放在右上方。然后对桌面上左右两侧剩余的蕾草汇总,并按照每四根一组分组。这是能够除尽的。最后得到的组数或商值一定是“六七八九”中的某个数字。
第九,把数字记录在纸上,作为重卦的初爻。并在对应数宇旁边,画出爻符号。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
第十,如果数字为七八,则爻符号画完之后不发生变化。如果数字为六九,则在画完的爻符号右侧,画出其相反的爻符号,称“变爻”。这就是所谓的“六九变,七八不变”。
至此,六爻重卦的初爻形成了。再重复以上第二至第十的流程五次,其余五爻也形成了。每爻三遍操演成画,六爻则合计十八遍,于是一个六爻重卦占筮完成。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有演算活动,所以古人称占卦为“算卦”。
那么这个占筮成卦的过程蕴含着怎样的原理呢?这也是秦汉之后历代研习《周易》的人一直探求的一个问题。占筮原理比占筮操演过程重要得多,弄明白原理对于理解易卦系统的运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易经》和使用《易经》以及发展《易经》。
古人之所以用蓍草占筮,是因为周人认为蓍草有灵性,可以通神意。蓍草是一种生长在陕甘一带的植物,细长而直,有茎节,故可以等长分段,便于操演。笔者认为其核心功能是便于计数。这与古代算筹的工具是一致的。
为什么用五十根蓍草呢?又为何弃一而不用?这是个至关重要的大前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多种多样。西汉京房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到了东汉,马融则认为“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生也”。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后来,姚信等人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九”。汉末晋初,王弼认为“演天&之数,所赖者五十。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数之”。
笔者对这段筮法的看法如下:
一是,用“大衍之数五十”限定纳人占筮的变最的总范围。至于为何是五十?而不是其他数,历来解释不一,尚未有确证,且古来各家之言皆有未当之处。《周礼•地官•媒氏》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此句是说男女婚嫁的适宜年龄,这个规则的形成必有更为古远的法则可依。由此可以推测,《周易》揲蓍之法“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必然与此有一定关系。乾为男,坤为女。男三十,女二十,则乾坤之数为五十。蓍草占筮以五十为总生数,并以此推衍结果,这可以与男女繁衍相对照。故“衍”乃繁衍之意,并非演算之意。但这尚不能说明《周礼》中的这个规则与《周易》揲蓍的规则孰先孰后,或许二者同源同理,必有更古的依据。但至少说明“五十”乃阴阳的总生数是没有问题的。
二是其用四十有九”,为何去其一而不用?历来多种解释,笔者比较赞成以“一”喻义太极的观点。因为太极乃道之初,无象无形,更非人力可知可控,应该剔除这项因素。“四十九根蓍草”的喻义是人力占筮应该或者可以考虑的变最总范围。至于将这一根蓍草放置桌面上方的原因是表示“建极”,建立太极之意。
三是分而为二,以象两",即把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为左右两把,喻义是分为阴阳两种形态。两把中的蓍草数量不确定,具有任意性,这表示阴阳之数为混沌未明的状态。
四是广挂一,以象三”,从右手边的一把蕾草中,取出一根挂于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作为“人”的因素单列出来。有人认为左手为地,右手为天,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再加之“挂一”,则天地人“三才”之势形成。笔者认为挂一”之象居下,与居上的太极对应;左右两把蓍草分列两边为阳阴之象,左阳右阴。此四象构成一个完整的太极图:上面的一根蓍草为阳中之极,左手无名指所挂一根蓍草为阴中之极,左边的一把蕾草为太阳,右边的一把蓍草为太阴。
五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笔者认为,挂一之后,再将左边的一把蓍草除以四,是指将“天”或“阳”因素按四时分配,之后得到的余数挂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指代天数中除去规则可知的因素后,剩余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是不可知的,这是剔除因素。再将右边的一把蓍草除以四,是指将“地”或“阴”因素按四方分配,之后得到的余数挂于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指代地数中除去不可知的因素。
六是,每一爻需要重复操演三遍,笔者认为是按照年月日三个周期进行深人求证,逐步聚焦预测范围。
七是,操演三遍之后,将左手指缝间挂勒的蓍草取下来,将这些余数(即无法分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数)合在一起,放在右上方,与建极的一根,都放在一边不用,意味着已经排除了所有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因素。
八是,将留在桌面上的左右两边的蓍草合在一起,再除以四,得到的商值只可能是“六七八九”中的某个数值,以此判定爻之阴(六八)阳(七九)的依据。为何又除以四?是因为四年一闰。再除以四,就是把闰年这种规则也加以考虑。
九是,关于“六九变、七八不变”,意为“老变少不变”,以体现物极必反的原则。为何定义六为老阴、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目前尚不知。或许这就是“用九”、“用六”的含义所在。
综上,《周易》占筮成卦的基本原理,归纳起来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太极原则一太极生万物,太极是客观存在。
两仪原则一万物分阴阳,阴阳随机运动和分化。
三才原则一天地人是三种影响要素。
四象原则——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即节气和方位要素。
周流原则——事物发展有周期性,既年月曰。
置闰求精原则一按闰数再分配余数,以求更接近真实。
极反原则——老变少不变,物极必反。
或许这就是西周王室秘而不宣的占筮秘笈,与《易象》共同构成《周
易》的内在原理。
筮法与《易经》内在原理密切相关。《易经》内在原理和方法论体系有一个发展历程,筮法也应该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发展过程。由此推断“大衍之数五十”的揲蓍法是《易经》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产物,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数字卦可能是先周或早周时期《易经》发展的产物甚或《连山易》、C归藏易》的筮法。由此还可以推断,筮法的演进方向,也是从粗略向精细化演进,从简单方法要素向更加丰富的方法要素演进,筮法的精度和准确度也从低到高。囊括要素的丰富度、分析过程的合理性、演算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准确度,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历程。进而我们还可以推断,沿历史向未来看,如果《易经》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继续朝着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演进,那么后世的筮法还有改善与创新的空间,后世筮法的水平也应该还有提高的可能。
秦汉之后的出现了金钱课、纳甲筮法及梅花易术。故梢通《易经》的人是可以发明创造筮法的。纵使变化万端,终究只有一个核心原理。生卦在于天,用卦在于人。这就是所谓的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