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文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象载体。在生活节奏日益急遽,图像阅读、视频浏览越来越成为人们摄取信息主渠道的今天,传统红色经典文学的视觉化呈现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当前红色经典文学影视改编方兴未艾,对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部分作品也存在扭曲原意、情感淡薄、逻辑不顺、历史错位、视野局限等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改编要牢牢把握原作主题意指,防止歪曲原意。红色经典文学尽管也有不同侧重点的解读,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抛开原作最基本的政治立场。这是改编红色经典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红色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原因是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在风云变幻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们是怎样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一般来说,主要人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时间过程,更包含心理历程。他们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经过一次次摔打磨炼,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屈辱中挺起脊梁,从困顿中艰难奋起,在痛苦中反省思考,在斗争中增强才干,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正是这种磨炼,才使他们逐渐发现自我,从小我扩展到大我,从家庭扩大到社会,从情感深入到理性,把身边小事和团队、集体甚至民族、国家的大事贯通起来,把个人奋斗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以一滴水映照太阳的光芒,又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化作无尽的波涛,滚滚向前。改编红色经典,就是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人物性格,凸显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成长的曲折道路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从“这一个”人物身上,既看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又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改编红色经典,通过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让观众从心理上认同人物所走道路的正确,从情感上与艺术人物产生同频共振。无论是红色经典文学还是对其改编的视觉作品,因为属于艺术范畴,所以必须突出人物形象,而这个形象背后,则隐含着鲜明的立场和价值观。因此,改编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吃透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以人带事,以人释史,以人明理,以人求真。
改编要有深沉的情感投入。红色经典文学的情感既有普遍的人情人性,也有阶级立场的情感,在当代,要把这两种情感有机融为一体,需要改编者付出巨大心血。文学是人学,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沿着这一逻辑理路,红色经典文学理所当然就是人学。但红色经典文学在普遍的人学之内,必然包含更为集中、更为突出的人民立场和党性原则。在改编红色经典文学的过程中,改编者应该具备人性与党性内在统一的理性认知。在这个前提下,带着深沉的情感投入,带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自信,对红色经典文学进行改编。在形式上,对曾经流行的脸谱化、图解化、程式化的作品要大胆改造直至彻底革除;在情感上,坚定人民立场,饱含对人民的深情,把对原作精神、精髓的深刻把握化作生动活泼的视觉语言,争取形式与情感的完美融合,用崭新的视觉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的新的审美需求。
改编要深刻理解原作的基本逻辑,防止割裂情节。一般来讲,红色经典文学原作的逻辑是一贯的,当然,有些经典原作的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为了突出艺术效果,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一些具体情节可以改动调整,但不能违背基本逻辑。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靠情节来推动,而情节演进要有合理的逻辑顺序。镜头语言、视觉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比如文学文本中的心理刻画,往往需要大段文字,但用视觉语言表达,可能就是两三个风景或面部镜头瞬间的蒙太奇组合。为了更好塑造人物形象,对经典原作具体情节做出改动调整,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也是改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红色经典文学的基本逻辑来自现实,深入人心,传承强大的民族基因,具有持久的精神感召力,但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视觉化的改编,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它们。只是改编过程中,要遵循原作的基本逻辑,防止割裂情节。在此基础上,不妨大胆借鉴一切有益的艺术观念、艺术方法,努力贴近瞬息万变的铿锵时代,努力贴近思想活跃的当代观众,用高品质的改编作品感染人、打动人、引领人。
改编要十分注重原作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时代感。红色经典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当前一些改编作品一看就有虚假感,源于改编人员缺乏必要的历史意识。比如,街景设置、语言对话、人物造型、陈设、服装、口音等等,都有历史和地域的规定性,无视这种规定性,就会导致艺术虚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华大地发展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以前红色经典文学中所描绘的场景越来越难以见到,年轻人也很难领会到那些场景所蕴含的时代信息。祖国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同时,也给红色经典文学的视觉化改编带来新的挑战。当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给视觉呈现提供了极大便利,这是利好,但对艺术而言历史人物如何文学化,一切技术都是辅助性手段,仅仅依靠这些技术手段,永远无法抵达改编者、创作者追求崇高境界的艺术梦想。所以,红色经典的改编者必须沉下心来,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高远目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潜心钻研,做足案头功夫,一方面走出书斋,踏访历史现场,接受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改编创作中,尽最大努力还原时代场景,摄取历史元素,营造真实氛围。在细节上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改编要有当代艺术视野和思维素质。当下流行的一些艺术观点并不一定具有当代性,改编者应该具备超越流俗的艺术观点、艺术见解。红色经典文学是类型文学的一种,自有其艺术精神的规定性,但红色经典文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它与当代诸多类型文学应该而且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不断地交流互鉴中壮大生命力,增强影响力。红色经典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同样应该汲取当代视觉传媒的所有有益经验,这就需要改编者拥有宽广的艺术视野,能够判断各类视觉产品艺术上的高低优劣,知道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知道如何为我所用、创新发展。红色经典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需要很强的艺术理论思维素质,改编者应以虚怀若谷的心理,广泛学习现当代美学哲学理论成果,深入思考,灵活运用艺术理论的创新成果观照红色经典的视觉化改编,为红色经典注入时代气息、成就红色经典当代品格。
做到这些要求,简而言之,需要改编者具备:其一,站稳人民立场,不忘初心,永远牢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二,有比较均衡的艺术思维和市场思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保持艺术家风骨,自觉运用艺术思维,锻造艺术品格,不为资本马首是瞻,又要充分考虑市场效应历史人物如何文学化,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统一。其三,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方向性、梗概性的把握。其四,深刻理解人民需要艺术生活,更需要艺术引导的辩证关系,寓教于乐,寓引导于服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其五,既要养成对历史细节的浓厚兴趣,求得艺术的真实,又要善于学习,切实把握艺术规律,求得艺术的主动。
(作者系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