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仲文系云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昭通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廖天云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昭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蒋仲文、廖天云是昭通戏剧写作的代表人物,他俩始终坚守戏剧写作,成果颇丰,多部作品获奖,可谓昭通的戏剧双雄。
蒋仲文的戏剧创作
作为昭通文学的拓荒者和代表者之一,蒋仲文满怀对昭通这片热土的一腔深情,在文学创作和舞台艺术两个方面培养了不少人才,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和昭通舞台艺术的繁荣,作出了较大贡献。2012年11月,蒋仲文在昭通市首届“名家、名师、名医”评选中榜上有名,成为昭通五名名家之一。
蒋仲文在《民族文学》《美文》《青年作家》《山花》《边疆文学》等全国各地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1994年10月出版《仲文小说散文选》后,写作重点转向戏剧创作。蒋仲文主编过《昭通小戏报》,在《云南戏剧》《云南剧目选辑》等刊发表过多部剧作,其《蒋仲文舞台艺术作品选》2011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卷(话剧)、下卷(诗剧及其他),计67万字,收入了蒋仲文的7部大型话剧、9部独幕话剧、7部诗剧、4部音乐剧以及话剧小品、大型演出文学台本、舞台艺术评论等数十篇,基本囊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主要舞台艺术作品,其中多部剧作荣获中国曹禺小戏剧本奖、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创作奖、云南省文学艺术政府奖等奖项。
关于蒋仲文戏剧总的特色,昭通文学研究院副院长邹长铭在《搭人生舞台,写春秋大戏》一文有如下论述:“仲文的作品内涵极深。宏大叙事,有细节铺陈;写大题材,不舍小人物;故事情节、结构安排,皆注意在生活现实的矛盾中解剖人性,在人性表达中求索带普遍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历史成因、现实状态、未来走向和可能的路径选择。主题的开掘与展现,不刻意去追求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戏剧效果,而是在精心营造的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如喜雨润物,如滴水穿石,沉毅、宁静却又坚忍不拔、深刻隽永,于不动声色间,彰扬了真善美,鞭笞了假丑恶。作者在作品中退隐了,但作者的心愿、意旨,却都被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淋漓尽致地表达。”
从具体文本来看戏曲话剧有关的职业,在蒋仲文创作的众多样式舞台艺术作品中,大型话剧《墙倒•补天》《记忆•奥斯维辛》《昭通故事》,诗剧《窗》、文学台本《情满高原》无疑是值得可圈可点的。
2005年7月,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云南代表团在昆明艺术剧院举行汇报演出的诗剧《窗》,经过演员们的演绎,它变得诗一般地优美,画一般地炫丽,音乐一般地动人心魂,向我们展示出残疾人从失落无奈到向命运奋起抗争的生命历程。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孙云燕和李勤参加了演出, 李勤参加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已是多次了,在这次参加音诗画小品《窗》的演出中,显得成熟而老练。但是对于孙云燕来说,还是第一次,她说:“当初,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参加残疾人艺术演出,总是会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出来。”拿到剧本后,孙云燕被诗一般的台词感动了,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情感的共鸣。“我用真心、用灵魂去浇灌这个艺术之花,我希望人们能更多地了解残疾人这个群体,在聆听中与我们交流,在交流中受到感动。” “不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种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更加勤奋和坚强。”
作为云南省第八届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的文学台本《情满高原》创作者,蒋仲文的《情满高原》力图在创意上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体育活动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既有传统特质,又有当代魅力,充分展示昭通、云南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辉煌灿烂的光明前景。是云南省历届民族运动会中唯一晚上演出的大型开幕式晚会,也是最好的开幕式演出之一,近六千名演员参加的演出在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
2006年12月演出的大型话剧《墙倒.补天》是蒋仲文文化三部曲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另两部为《啊,西部女孩》和《舞台》),通过图书馆后墙在大雨中倒塌所引出的尖锐矛盾冲突,表现出文化人在现实中种种鲜活的生存状态——在金钱的诱惑下尊严的丢失,在权势的挤压下灵魂的挣扎、在浮躁之风冲击下人性的扭曲、在剧痛裂变时心灵归宿的艰难寻找,在风雨滂沱中精神家园的坚守。剧作企图伸手可触地让人感到剧中人血液流动的声响和状态,更为实感地体味他们的命运。“墙倒”和“墙的修复”,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文化人正经历着的一次文化苦旅和无法避开的生命历程。救赎文化,只能靠文化人经过凤凰涅槃后自身文化精神的强大——这是剧作提出的一个鲜明的思想。
2011年5月,在云南省滇剧院上演的话剧《记忆•奥斯维辛》,是蒋仲文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而创作的,是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为此次全省新剧节目展演准备的“秘密武器”。仅有的舞美内容是几根造型简单的灯柱,而原本应当隐藏在舞台上方的筒灯也下降到观众可以看见的角度。在这场“仅以此剧献给战争中的蒙难者”话剧中的黑白片,充满冲突和紧张感的剧情层层推进——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纳粹军官为了取乐,要几名集中营里的囚徒自己选择出谁可以最终活命,纳粹派来聆听死囚忏悔的神父,最终竟成为囚犯们的灵魂支柱……而该剧近20位演员中,仅有3名为专业演员,其余10余名演员均在昭通从事音乐工作。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场掌声不断,高潮迭起,艺术而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件
蒋仲文在新世纪后创作的昭通题材代表作《昭通故事》由4个独幕话剧组成。故事和故事中人,皆有历史依据和生活原型。《冷艳——秦湘君之死》是一曲控诉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动人心魄的挽歌。秦湘君是位京剧名演员,年不过20余岁却早已声名远扬。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相继沦陷,秦湘君随戏班来到了大后方的昭通,靠演出以维持生计。秦湘君是名角,年轻漂亮,技艺超群,演出《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宣传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剧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时昭通一位有特殊背景的权贵,却对秦湘君动了邪念,勾结官府,网罗地方黑恶势力,软硬兼施,要娶秦湘君为妾。秦湘君死活不从,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为了守住冰清玉洁之身,吞金自杀。秦湘君的故事,在昭通民间流传甚广,蒋仲文把它搬上舞台,激浊扬清,对不畏强暴,以死抗争的秦湘君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对旧社会、对黑恶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昭通草鞋》写的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留在昭通的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1915年冬天,时任护国军支队长的朱德奉命率部北上,护国讨袁,途径昭通,部队休整备战。千里行军,官兵脚上的草鞋多已破烂。见此情景,朱德穷尽身上所有,甚至把准备寄回老家给父亲治病的钱也全数掏出,为每个官兵买了一双昭通草鞋。
这是一段极为感人的故事。从人性、道德修为、胸襟情怀的角度考量,当年护国军支队长朱德的草鞋和后来井冈山红军军长朱德的扁担,都具有同样的教育意义。《不朽英灵——罗炳辉将军二三事》,则选取罗炳辉将军光辉一生中的几个片段,波澜壮阔而又诗意盎然地表现了将军一心为革命、一生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和胸襟四海、心系故土的炽热情怀。《擦皮鞋的小男孩》托情寄寓,表达了昭通人民对和平、安定、善良、友爱、和谐、进步的憧憬和寄望。《昭通故事》讲述的是昭通昨天发生的故事,既是昭通文化积淀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的昭通人继承革命传统、光大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生动、形象的教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昭通建设极其重要的载体。不仅如此,在生养培育我们的昭通这片热土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倾心、倾力、倾情去创作、去表现,把这些故事向我们身边人和后来人讲述,向更多的云南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讲述,让“昭通故事”和昭通人的故事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传播,在文坛、画苑、舞台、影视等各个艺术领域呈现,群星闪耀、百花争艳,为昭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和谐、文化繁荣增光添彩。
廖天云的戏剧
身居金沙江边永善县城的廖天云对戏剧创作一往情深,是一名十足的“戏痴”。
近四十年来,他在《中国剧本》《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园地》《云南交流剧本》发表、在省市舞台演出大中小型剧本共计100余部,出版了两本戏剧集,《天云剧作选》2003年8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山魂•廖天云戏文集》2010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所选多为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云南省文学艺术政府奖等获奖剧目。
原昭通师专中文系主任吕崇龄的《廖天云戏剧人物的刻画技巧》一文认为:“昭通剧作家廖天云在其作品中把写人当作创作的首要任务,较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要素和艺术技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尖锐的矛盾冲突、性格对比、戏剧动作、典型环境、真实细节,刻画出众多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放射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光彩”。比如2002 年5月,廖天云创作的话剧小品《让位》,由昭通市文体局组队投排,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福建省南安市参加“郑成功杯”大赛决赛。参加决赛的共有33个剧目,最终《让位》获多项奖。该剧小中见大,俗中透雅,讲述的是在一个拥挤的候车室里,围绕着一个坐位的争与让产生的一场矛盾,不动声色地撩开社会的一个角落,以剧中5个角色在一瞬间的心灵曝光,凸现了人性的美丑,触及到人们渴望社会风气好转这一社会热点,从而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蒋仲文的《艺术人生——廖天云和他的戏剧创作》一文中认为戏曲话剧有关的职业,天云的创作,选择多是写农村和城镇的小人物。在大型剧作《风水宝地》中,逐步展开来的余、黄两家争夺坟地的怵目惊心的戏剧情境,把人物的命运置于尖锐的冲突之中。剧中的两个人物余老坎和黄有福,写得颇为传神,有着让人警醒的力量。出身端公世家,本人也做了多年端公的余老坎,为争得一棺风水宝地为葬身之地而喝下农药、抢先命归黄泉的行动,在淡出中产生了震人心旌的舞台效果。作为余家对立面的黄有福,是一个极为老实耿厚的农民。但就是这样一个被余家百般欺凌的人物,内心深处也藏有阴暗。他倾尽全力抚养孙女黄天红读书成才,是为了“让她今后也弄个村长、乡长当当,要让他余家也尝尝被人整的滋味”。一方面是“强忍凌辱被人整”,另一方面是心揣“有朝一日也整人”,这就给黄有福的悲剧命运赋予了深刻的政治社会内涵。余老坎的儿子余乡长的塑造,如果作者找到端公世家、宗法迷信、当代权势这几者深刻的内在联系深刻开掘(剧本里已提供了这一基础),不仅会使这个人物大为增色,也会大大丰富剧作的主题。现只不过是一个文学作品中已不鲜见的以势压人的小官吏。 天云的另外两部大剧《绿疡》和《苦女吟》也各有特色。《绿疡》讲述的是在那灰暗和愚昧的年代,林业工作者为保住惨遭毁灭的森林,进行的特殊而尖锐的斗争。作者企求在深入表达这一主题时,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对艰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和意识作出更为深刻的透视。《苦女吟》紧扣苦女苦秀莲的命运和遭遇,对人的生存艰难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剧情顺畅流动,苦女的境遇让人扼腕伤悲。 除大、中型剧作外,天云下了很大工夫探究小戏、小品的写作,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他的小戏小品角度新,取材巧,开掘深,立于舞台,皆有极佳的剧场效果。在《内昆情结》这个短小的作品中,竟浓缩了四十多年来铁路建设者几代人和当地人民为这一伟大工程所作出的牺牲与奉献以及结下的深情。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构建这类作品的功力。溢美之词真诚朴实,体现了昭通戏剧双雄的惺惺相惜!
永善县文联副主席杜福全在《一位剧作家的坚守与担当——浅析廖天云先生的戏剧文学创作》一文中认为:廖天云先生的戏剧作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善于剖析人性中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尚无定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性中恶的一面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当这种恶占据优势地位的时候,就会处于某些事件的主导地位。在其小话剧《炼狱》这个本子中,扫黄打非检查组的副组长到夜总会去玩,结果遭遇了自己吞食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的陷阱。原来,这家夜总会的老板,就是十多年在他家当保姆时被他强暴的那个保姆,而他找的那个小姐,就是他强行种植在小保姆身上的罂粟毒花。我想,这应该算是人性中最残酷的炼狱了,难道还有比这更恶毒的报复吗?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性善恶问题,关键和重点还在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廖天云先生善于剖析现实社会中道德和良知的去向问题。不可否认,从整个社会体系来讲,共同的道德基础和道德共识,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具有普遍的内在约束力的,这是一种自我迅速作出的内在反应。这事能做不能做,全凭自己的道德意识作出判断。而法制却是一种外在约束力,这事违法不违法,可能因为法律体系的繁复性和普及程度等因素,有时自己就不一定清楚了。因此,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道德建设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适价值。在廖天云先生的《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和《弱肩担道义》这两个小话剧中,作者用了简洁而不失高潮的剧情深刻地拷问了当下正义道德的迷失问题。《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这个本子,剧情其实很简单:客车女司机遭遇歹徒强暴,全车几十号人冷眼旁观,唯有一个十八岁的哑巴站出来声张正义,女司机上车后将哑巴丢在车下,将一车冷漠无情的人送进了冷漠河。在极短的文字中,矛盾的冲突却非常激烈,对群体性的人性冷漠和正义感的迷失的揭示,让人深感震撼,继而是强烈的阵痛和憎恶,这样的结果让人深思!而《弱肩担道义》中的记者乔雪梅,揭不揭露煤矿的真面目其实跟她没有多大的关系,她也不会因此遭遇法律的裁判,但这事却与一个人的社会良知和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有关。作者把她安排在黑恶势力的重压之下,面对威胁,对一个人的道德与良知进行了一次“残酷”的考验。结果,她的道德良知唤醒了其他人的道德良知,她的正义温暖了那些无助的心灵,他们开始从一味的软弱和逃避开始了坚强的面对和抗争。
除了戏剧创作,廖天云对昭通戏剧创作也很关注和忧虑,他十年前曾写过一篇《对繁荣昭通戏剧创作的思考》,后入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基层艺术工作论文选》,认为戏剧创作首先是创作难,其次是上演难,再次是发表难。三难归一,就是剧作者出成果太难。对繁荣昭通戏剧创作,认为一是社会各界应该对剧作者的艰辛有个公正的评价,二是繁荣戏剧创作与加强剧团建设应该同步进行,三是尊重戏剧艺术规律摒弃庸俗社会学对戏剧的误导,四是创作主体的提高是戏剧创作振兴的关键。即使从当今来看,无疑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和超前见地的。
总的来看,在舞台艺术和影视产品在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宣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昭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戏剧创作以及相关的影视剧本创作已经成为了昭通文学中的一个短板,昭通的戏剧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需要重整旗鼓,需要人才培养、选题策划、演出支持等多方面的扶持,同时,也需要昭通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演出团体、文化传播机构相互沟通合作。让人欣慰的是,2010年11月19日,永善县文联举办廖天云戏剧文学创作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戏剧文学创作,围绕剧作家廖天云的戏剧创作暨反映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题材的新作《死结》开展座谈讨论。在戏剧创作和演出日渐萧条,日渐被边缘化,戏剧创作后继无人的现实情况下,永善县文联主持召开的廖天云戏剧文学研讨会,体现了对本土剧作家廖天云的尊敬和关爱,体现了文联对发展戏剧创作的重视和支持,让我们看到了些许繁荣地方戏剧创作的希望和曙光!
“自由漫谈”
专栏作者简介
艾自由 (微信号:ynztazy),云南昭通威信人,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评论》《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多篇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等文论选本,曾在《昭通日报•五尺道副刊》开辟“艾自由专栏•自由漫笔”,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
荣获云南省作家协会2012年度创作奖、2012—2014年度云南省职工“读一本好书”征文奖、云南精神与文学艺术论坛征文奖、第五六届云南杂文奖。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昭通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第九届云南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现供职于昭通市委组织部。
我是自由,我在鹤都晚刊官方微信,每周一三五,不见不散!
实习小编:李世玉 ,板式设计于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