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大家》第12期:何为《周易》

周易 孔子 2023-05-30 14:14 192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ytycfw)

原载《儒风大家》第12期

■张晓雨先生□吕玉峰

□:何为《周易》(又称《易经》)?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百家之始,华夏文明之元,象形文字之本。《周易》作为华夏首书,中华文明的最高圣典,它博大精深,统领炎黄文明数千年,而且在后世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几千年易学世代传衍的易道思想体系。《汉书》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三圣三古是指上古初创八卦的伏羲,中古演《周易》的文王和近古为其作《传》的孔子。此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元明戏曲小说、明清实学朴学,无一不以《周易》为其元典,探精索微、穷理成言、贯穿始终。

《易》为象形文字的雏形,诸子百家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开始。几千年来,《周易》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历法、阴阳术数、医药养生、政治、经济、军事、农业乃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对中国以及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周易》是世界文明宝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光荣和骄傲。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作为典要,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卜筮之书,同时也是一本凝聚着远古先民哲人智慧结晶的哲学著作。首先,伏羲一画开天,他以象征阳爻的“—”和象征阴爻的“- -”为基本符号,三两相重,画出了由三个卦爻组成的、代表八种自然物类的符号,即八卦。次由文王,将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并由文王父子写下了卦辞、爻辞。再后由孔子及其后学为《易》作注,完成了被称为“十翼”的《易传》。由此可知,现在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周易》通过以卦辞、爻辞分别解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方式而阐发了天道、人道、地道等世间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和法则,以此昭示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从而达到让人类安身立命、天人合一的目的。想到孔子所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孔子发愤忘食的好学精神,尚且发出如此感慨,可见《周易》之深奥与伟大。

□:《周易》成书历时庶千年,历圣数几位,像这种著述所经过的漫长历史以及集体创作的个案,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想请问,一部对后世影响如此巨大的经典之作,又如何在上古的蒙昧时期发明八卦或者说是怎样画出八卦卦画来的呢?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庖牺氏即伏羲,传说他是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首领,他通过观察天文、人事、地理等现象而画出八卦。那么伏羲为何又用阴阳符号来画八卦呢?八卦又为何能代表这八种不可替代的物类呢?

对于“—”、“- -”符号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多种不同的假说,比如蓍草说、结绳说、男女生殖器崇拜说、数字卦说等,但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深入的系统研究,我觉得以上假说在逻辑上、时代特征上及八卦卦象与对应物的象征性上,都欠缺充分的论据。

众所周知,伏羲生活的时代是古人由结绳记事向图画记事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抽象思维尚不丰富,发明图画记事以及后来产生的象形文字表明,当时人们都习惯于取象思维。伏羲以取象思维而画卦。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人对阴阳的认知,应该起源于人们对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现象的关注和理解。那么,天地间什么物体天天周而复始而又对人类影响最大呢?这无疑是太阳。伏羲时代,人们多在森林中获取食物,当他们进入森林时怎么认知太阳呢?那一定是看到了一束束由树叶间隙中射下的阳光。还有,当人们抬头仰望太阳时,也会感到太阳光芒四射,十分耀眼,因此光线可以代表太阳。由此我认为,光线是卦爻产生的起源。太阳的有无、向背是人们对阴阳的原始理解。有太阳即是阳,无太阳即为阴,阴阳最原始的理解来源于中国先民的自然观。

伏羲“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为使民利用安身而知之,他想到了“立象以尽意”。于是,伏羲画了最简单的符号:一条光线“—”以表示白天,为阳;一条断开的光线“- -”来代表夜间,为阴。一条长线代表白天容易理解,一条断开的光线代表夜间又是为何呢?原来“- -”中是第一道短线表示日落之光,中间断开为无光之夜,后一道短线代表日出之光。以图像“- -”形成了一个整晚的表意。古人以光线为卦爻起源这一观点倘若成立,那么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类也就不难取象推演了。八卦的产生完成了伏羲向“人文始祖”晋升的第一步完美飞跃,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群经之首,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指导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却也是一部占筮书。那么《周易》又为何成为一部占筮书?它的科学道理在哪里?孔子是如何评价《周易》和《周易》的占卜功能的?

■:刘焕鲁先生曾说“中国古人最早注重的是卜筮。至有史之后,殷墟甲骨及龟板均为文献所记载。周文王演《易》,是由夏殷卜占基础上完善而成,虽归功于‘周’,也是先贤的遗绪和提升的结果。”所以,朱熹说:“易为卜筮之书”,这个观点基本为当今学界所公认。

《周易》古占筮法以蓍草作为起卦的工具,经过规定的演变,定出一卦。其法称揲蓍法。西汉焦延寿著《易林》一书,另辟占筮新途,以六十四卦,根据爻变,每卦再变六十四卦,共得出四千零九十六个卦式,每个卦式配以四言韵语(多数情况是这样),以喻人事吉凶祸福。占筮者根据所得卦式,可以机械地寻出答案。西汉人氏京房受《易》于焦延寿,著《易传》一书,书中不论卦象,不诠释经文,不附和易义,而是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易占方法——纳甲筮法。纳甲筮法也称“以钱代蓍法”,即以三枚铜钱代替蓍草起卦。此法将天干、地支纳入卦中,依据卦中所临到干支五行生克冲合、旺衰来比喻人事的吉凶。因为五行的旺衰随着季节不断地变化而转化,所以它象征的事物的吉凶也是不断变化的。它能显示出当前事物的现状,能预测未来的变化,还可以提示占问者应当怎样趋吉避害。

说到底,《周易》占筮是中国先人创造的一种预测方法,它是以卦象及阴阳五行为表象,以象征的方式去推演、分析、预测事物的变化规律。

我认为,《周易》占筮以它的较高应验率确实使得不少人对此深信,数千年以来生生不绝,也已经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大概是中国古代缺少心理医生的缘故。当人们有了困顿时,只能从有占筮预测功能的《易》占中寻求帮助或心理上的慰藉。《易》占给占问者确实能够带来指导与提示,使占问者克服所面临的对某些事情的困惑,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占问者可以冷静地、全方位地去分析所面临的事情,从而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或规避它。

孔子对于《易》占的论述,古籍中的记录不多。比较可信的有三处:一是《论语》“不占而已矣”;二是《孔子家语》,说“孔子常自筮其卦”;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周易》记载孔子自述“吾百占而七十当”。因为这是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史料,所以说孔子会占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还通过大量的占卜卦例统计出占算的应验率能够达到70%。

孔子对占算的态度,根据我的研究,孔子虽然会占卦,但是他并不迷信占卦。孔子在《帛书周易》中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而求吉,故卜筮而希也。”他更注重仁义德行。大儒荀子就更加直白地说:“善为易者不占。”由此可见,孔子、荀子认为只要有道德,讲仁义,做事有恒心,行为符合易理,不用占卦也是可以的。孔子的这种态度,也是我们所应提倡的。一个人只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处事遵循道德规范及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其结果大多是吉利的。

那么孔子是如何评价占卜的呢?“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人而无恒,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巫医、易经和占卜的明确记载。其中,“人而无恒,或承之羞”出自《周易》恒卦九三爻的爻辞,以此可窥探孔子对《周易》的熟练程度,否则以孔子的性格,若对一门学问不懂他是不会不懂装懂的。至于后句“不占而已矣”,是孔子在《周易》体系之外的一贯主张。从整句语境看,孔子之所以不占,那是因为当一个人立定了恒定的志向,那就没有必要再占问吉凶祸福了,因为为理想而奋斗是理所当为,即使是失败、付出天大的代价乃至杀生成仁也是应该的,这种人心中已有所守而能不动于心,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就是指在这种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而产生的宏大气魄、非凡定力和过人勇气。当人遵循招吉纳祥的法则而又超越了吉凶祸福,世事洞明于胸的时候,那占卜还有意义吗?孔子用了七十年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仁人志士,一向注重价值,而超越吉凶。

孔子在《礼记》中评价《周易》说:“潔静精微,《易》之教也。”“潔静精微”这四个字,其实包含了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存之于世的目的和价值。因为人文文明无不导人以善,启人以智,发人以微,从而让人的智慧德能达到潔静精微的境界,而科学的精神也无非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从而让人们达到见微知著、安居乐业的目的。而《周易》的功用已经把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全部囊括了。所以孔子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可不可以占卜呢?我认为可以,因为这是每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是一定不要迷信。抱着这种心态“玩占”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为人处事提供多种参考,这才是合理的。“善为易者不占”,是因为即使占卜的结果为吉,自己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一不做,事情马上就起变,这是《周易》的忧患意识和变易思想;如果卜筮的结果为凶,那就多考虑外部环境、自身德业、上下关系等,从而做出有效的矫正,这样则能防患于未燃、无限接近于既定目标。既然如此,哪又何不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通过《周易》的学习,从而趋吉避凶呢?

□:那么面相、风水堪舆等术数,属于《周易》吗?它们有什么道理?

■:严格来说,面相、风水堪舆、四柱八字等术数这些都不属于《周易》,它们应归类于阴阳五行数术。但是它们大都借助了《周易》的原理。它们都是古人创建的预测方法,下面我以面相学为例来进行简述。人的形貌、性格与人的经历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各民族文明进程中所共通的一个基本认知。我们的先祖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中国的相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凡接触过相术的人都会体会到,相术有一定的准确性。懂相术的人有时会说出陌生人的一些经历,难道命运是注定的吗?是什么决定命运呢?不少人会说:“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是什么决定性格呢?不少人会说:“是血型。A型、B型、O型、AB型血型的人各有独特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在西方较为流行,这似乎也有些道理。最后,“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血型呢?”我说是基因。

为了解开人体的奥秘,众多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十九世纪,科学家就发现生物具有“节律现象”。二十世纪初,德国弗里斯医生与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存在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规律。后来,奥地利泰尔斯尔教授,亦发现了人的智力以33天周期的波动。我们了解了自身的体力、情绪、智力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就可以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生物节律很可能存在一个超低频,这种超低频大约以十年左右形成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应该与额头、眉睛、鼻子等所代表人的相貌与经历对应的年数是大体相同的。

从分子生命科学角度来分析,人体生物节律产生的基础是基因。人体形貌只是基因的外化,对生命的自我调控则是基因的内在功能。既然基因与人的体貌形成是相关联的,那么从人的体貌特征也可以反推出基因的某些特质。而基因的特质又会对人的智力、体力、情绪产生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人体形貌与人运途顺逆的相关性了。基因学表明,人的寿命长短,可以从基因末端粒子的长度上找到根据。所以,我猜想:人的相貌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命节律,这个节律是以基因为基础的,因此人的命运是可以从相貌上预知的。如果这个猜想能获得现代科学的进一步证实,那么这也算是中华文明对西方科学的巨大启发吧。

但是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规律。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先天的基因外,还有后天的生活环境、心理成长过程、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努力等因素在共同发挥作用。相术其实非常像教练员选择运动员,需要看看对方的骨龄、肌肉的柔韧性、身体的平衡性、爆发力等等,而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只是先天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运动员要想拿金牌,还离不开后天科学地训练和艰苦地努力。从这点看来,它与相术识别一个人的命运的道理是相同的。

至于风水,其实是中国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性成果,是先民依据“天人合一”的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问。当然在风水形成的漫长过程中,也掺杂了许多糟粕。我们应该对风水文化理性地对待,汲取其中有用的优良经验,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所用,千万不要迷信它。

□:当前国内、国际上易学研究的情况如何?

■:当前国际上习《易》之热,主要在中国;中国研《易》之热,多在应用,而且分出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随着考古的最新挖掘,《周易》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周易》研究与弘扬也在与时俱进。一方面既要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文化的商品化,以保持文化的纯洁性。当任何一门学问成为职业时,它的利弊就同时而来了。

易学研究要避免几个倾向:一、避免皓首穷经而尚未登堂入室,所以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二、避免象数与义理各圆其说、自说自话,所以象数与义理要互参互究。三、《周易》对一般人而言,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所以要学智慧而不要做书呆子。四、《易》占研究是研究《周易》的一部分,《周易》的许多哲学思想是通过占筮来表达的。但在研究易占时,应该避免故弄玄虚、骗财骗色,主张合情、合理、合法地学易、用易、弘易。

□:那么,您认为研究易学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积极作用?

■:唐朝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其实,又何止将相,古代贤圣的超凡入圣,无不是以《周易》为其门径。夫子老而好易,读《易》韦编三绝;宋明理学的诞生直接熨帖于《易》。可是“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实则“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所谓六十四卦,只是形成了一套堪称经典的宇宙密码,它“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阴阳互生、生死互根、“恩生于害,害于恩”,福祸相倚,变易多端。所以,当你得意忘形时,危险已杳然来临;当你失意忘形时,生机已悄然萌发。

因此,我们应总结《周易》对人生的启发为:自我智慧的觉知,自我道德的提升,自我能力的提高,自我感情的管控,自我时位的把握,自我行动的落实,自我愉悦的调适,最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挥光。人生命运虽有一定轨迹与结局,但是此生苦乐、成就与否却是个人的智慧、道德、能力、感情、时位、行动、心态、志向所能左右和改变的。智慧让我们防微杜渐、深谋远虑;道德让我们净化生命,行其久远;能力让我们堪当重任,决胜千里;感情让我们关爱自他,温暖人生;时位让我们待时守位,谋划整体;行动让我们自我突围,有所成就;心态让我们乐天知命、知足不辱;修齐治平,让我们志存高远、活出大道与价值。所以,《周易》对我们所再三期望的就是阴阳平衡、中和致用。

学习《周易》会得到许多启发,可以以卦爻辞的象征意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乾卦对人生的启发。初九爻“潜龙勿用”。勿用是为了大用,故潜。真正有资格潜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人才。诸葛亮潜了27年,就是为了储备能量,储备越深,亮相越美。但是刚步入社会,在潜龙阶段,还是不易轻举妄动,因为它在初位,上覆五个阳爻。也就是说你再有本事,上面有五级领导管着,你能有什么作为,所以只能转变心态,储备德能,待时而动。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潜龙需要伯乐来赏识、领导来提携,而且龙一腾飞就要有大家风范,面面俱到,不能飞得越高摔得越惨。诸葛亮等到了刘备,他一出手就镇住了关羽和张飞。

但是,二爻上有四个阳爻统帅,他只是稍微轻松一点了。就像龙一样,不是潜在水底而是飞到田野了,尽管龙应翱翔在天,在野不是它的理想状态,但毕竟比潜水要强多了。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三爻时位,连龙都称不上了,只能做君子,连小人也没得做。奋发的惕龙此时需要早晚戒惧、终日奋斗,不能居功,即使做到这些也还是很危险,因为他被领导忌惮,被同人嫉妒,做得好也只换得一个无咎无誉而已。如果此时君主或上级品德不高,君子居功,那无异于自取灭亡。诸葛亮的小成,也招来了刘备的忌惮。

诸葛亮可以耍性子回家,要挟刘备,但这样必然会为自己日后种下祸根,甚至一回家就要永远做潜龙了。即使跳槽,也是一条飞不了多高的龙。此情此景,亮没做小人,耍小性,而是做了君子,终日“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努力进德修业,闲邪存诚,以获得组织、领导、同事们的考察通过。第四爻叫“或跃在渊,无咎”。也无龙字可言,你要么跃,要么在渊,跃上去就是飞龙在天、九五之尊了,从此身价倍涨;跃不过去易经纳甲筮法入门,就跌落深渊,此生永远也实现不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了。这就叫“天渊之别”,其实只差一步之遥而已,近在咫尺却又远在万里。跃龙,不是庶民,不是王者,是中高层干部,上有二个阳爻钳制,此时说话可以稍微敞亮一点,做事可以略微潇洒一点。

到了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是王者,它管理下面四个阳爻,他领导别人易经纳甲筮法入门,这是人一生理想的实现,可以像龙一样在天上自由地飞了。但是此爻也不好做,因为他担负着所有的责任,他需要整合上下爻位的各种资源,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利。九五王者一方面需要关注下面四个阳爻属下的辅助,又要顾虑上九大佬、各种舆论、伦理道德的约束,还要提防竞争对手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果九五德行不够、嫉贤妒能,那么九五很快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至于“利见大人”就是不需要再提携他了,他的交流像国家首脑一样,叫互相访问。

上六“亢龙有悔”。他的位置最高了,人一高亢就很容易招灾遭殃。如果此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六个阳爻以初九始,以上九终,这就提醒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刚开始建功立业的时候掌握时间“初”的切入最重要。

六十四卦随着形势变化周而复始,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的头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做到上和下睦,不断进取,这样终会有所成就。

《周易》有一体两面的哲学观,乘承比应的整体观,阴阳互生的发展观,一阴一阳的平衡观,注重时位的时空观,尊德贵道的道德观,周流六虚的往复观,万法归一的大道观……总之《周易》是一门讲究天人合一、与时立位、趋吉避凶、超越福祸、培道固德、生生不息、参悟大道并持之永续经营的大人之学。

以《周易》为首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血乘华裔,哺育四方,它应该在中国以及国际舞台上迸发出更加耀眼的思想光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以期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造福苍生,福泽万有。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ytycfw)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