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席路德写过一些介绍西方咖啡茶叶占卜的有趣文章,这一篇里则由佹俏来为大家扯一些有关我国传统占卜学——《易经》的趣味八卦。
小时候大家可能背过传统文化简明小索引《三字经》中,其中有这样一句关于“五经”之一《易》的内容: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这句《三字经》中所讲到的“三易”,指的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今天我们对易学的了解,通常都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而来,比如白居易先生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啊,比如某些影视作品中,一些精通奇门数术的世外高人一日偶见风吹叶落,心头一凛,拈其三枚铜钱来扬手一抛或是掐指一算,便晓吉凶祸福啊,等等。
造型通常还十分潇洒
这些分别属于这门古老的占卜学中“龟卜”“蓍筮”“钱筮”“梅花易”等不同的占卜方法,而实际上呢,这些不同的占卜方法又代表着易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据说早在传说中我们的妹控老祖先伏羲先生画下八卦后,一直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时,当时主流易学的占卜方法都主要为“龟卜”。
周朝以后大约直至唐代,社会上流行的占卜方法则为“蓍筮”,而自唐代到北宋中期邵雍邵康节搞出“梅花易数”之前,大家比较喜爱的占卜方法则为“火珠林”钱筮法,等到“梅花易数”这种随心所欲起卦,看起来极其“高大上”的占卜方法渐渐流行开后,它则又成为了那些“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之人的标配技能。
下面我们首先来说说“龟卜”和“连山归藏”。
连山归藏
《三字经》中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里我们且不去深究王应麟先生此处这个含糊的“详”字到底该作“完备”,“清楚”,“祥瑞”还是“审慎”去解,如果只是偏激地蒙起眼来将其理解为“完备”或“清楚”之意,那么易经变卦筮法,《三字经》中的这句话说得实在有些糊弄小孩子的之嫌,因为——
《连山》《归藏》都丢了。
不光《连山》《归藏》丢了,与《连山》《归藏》有着密切关系的具体操作方法“龟卜”也丢了。而且至少早在汉代时就丢了,虽然中间几度曾又现世,但是真是假,也十分令人生疑。更糟糕的是,后来连伪书也丢得七七八八了……
不过,倘若我们依后世对于《连山》《归藏》还有“龟卜法”的传说来看,那么首先《周礼·春官》中就有这样一句: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以此来看,《连山》《归藏》的体例应该是与我们如今可以见到的《周易》是大致相同的,都是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经卦,经卦内外相叠,又得八八六十四卦。
再如,相传《连山》为伏羲或神农氏所创,主要流行于夏代,因为开篇以“艮卦”为首,艮象山,所以有“连山”之名;《归藏》则为轩辕黄帝所创,主要流行于商朝,由于开篇以“坤卦”为首,坤象地,故得“归藏”之名。
还比如,依后人传说,《连山》《归藏》都是以“龟卜”作为主要的占卜方法的,而“龟卜法”呢,大概就是拿乌龟的腹甲剔一剔、划一划,再放进火中烧一烧,当把龟板烧出了裂纹时,拿着上面显现出来的裂纹去对照经书寻找卦辞探问吉凶,一次占卜也就算了完成了。“卜”这个象形字,原本表现的也就是龟甲上的裂纹。
所以,《连山》《归藏》主要采取“龟卜”这样的占卜方法,就导致了它们与后来的《周易》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龟卜”是法象的,也就是说龟甲烧出来是怎么个德性,上面的纹路如何“连”如何“断”,就直接导致了我们能获得一个怎样的卦象,而后来的《周易》则不同,因为它主要采用的是蓍草揲算的方法,引入了“数”的概念,所以“阴”和“阳”的爻象是从蓍草演算的数字而来的,并非是由“龟卜法”中龟甲上的纹路或连或断而得,这些我们后文再细说。
乌龟形状和古代人们所想象的这个世界的基本形态“天圆地方”的“盖天说”一模一样,那么天地之气为我们孕育出来了这样一种与整个世界如此相似的东西,要问吉凶占祸福,不去找它,还能找谁?
乌龟寿命特别长,你我转世轮回死八次恐怕它也不见得死一回,肯定没少目睹沧桑变幻,有着漫长的“龟生”和丰富的“龟生”阅历,你说要问卜吉凶不找它找谁?
由于这种种缘故,乌龟成了大家心中最理想的占卜媒介,而龟甲与生俱来的形态,似乎也决定了当时、后世乃至今日易学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象”为什么要画作如此的模样——
周易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周易》不同于《连山》《归藏》,如今传了下来,并且除了《易经》的经文,还有据说是孔子所作的“十翼”——《易传》作为解读,但本篇中我们只介绍有关《周易》占卜的操作方法、“内在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八卦”,并不涉及具体卦辞爻辞的解读。
简单地说,我会向您介绍一些如何“算卦”的方法,但具体算出来的“卦”该作何解,它灵不灵,您要探问的未来到底是吉凶悔吝哪一种,还请您自行翻看《周易》研究一下。
呃……
可达鸭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想一想,还是说实话吧,之所以本篇我们不去涉及《周易》中具体卦辞爻辞的解读,主要是因为——
我读不懂。
举个例子吧,比如您让我给您算卦,但我之前通过旁敲侧击一直没有打探出来您要算的是什么,而我给您算出来的是六爻皆不变的“需卦”,那这个时候就要去看需卦的卦辞,卦辞说的是: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卦
我如果依着卦辞来解,就会告诉您:
“
诶?您是打算出去旅行吗?那还挺好的,您看卦辞说的——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呀!飞个太平洋绝对没有什么问题!
这时您却翻翻白眼,说:
“
可我问的是下个月要不要买套VR,买了会不会被我媳妇儿骂啊!
那这个时候您说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只能继续七拐八绕地想象演绎,告诉您说好吧,我们再从卦象上解读一下,这个需卦内“乾”外“坎”,乾为“父”,坎为“中男”,所以尊夫人的意见吧……
——可这实在不怪我算的不灵,而是周朝人根本不会这么问啊!
当时的人们尊天地重鬼神,向天地鬼神探问的恐怕都是些有关人生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比如出去远游会不会涉川渡水淹死之类的,怎么会拿要不要买个消费品去消费天地鬼神呢,您说是吧?
所以,我建议您如果哪天对《周易》感兴趣了,最好也是不拿它当本占卜吉凶的书籍来看,而是也将它看作一部数学或哲学著作,毕竟,“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我们不能太去苛求一本不变的著作能怎样解决一些不断变化着的问题,或者说善变的“易”的本身,就是和“命运”这个固执又臭不要脸的东西是相悖的。
为不去解读《易经》的卦辞爻辞找过了理由,下面我们就好好来说说《周易》。
前文提到过,《周易》和《连山》《归藏》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入了“数”的概念,因为采用同样比较稀少难得的“蓍草”作为占卜吉凶的媒介,从而导致卦象的产生与龟甲烧过后的“象”没了什么关系,而与演算后的蓍草之“数”开始有了紧密的联系。
别看这只是占卜方法上的一个小小的变化,但从此以后,“易”这门学问就变得越来越好玩了,因为它可以进行“演算”,而演算过程中所使用的带有象征性的数字以及演算过后所得出的数字,在对应过人们现实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一些“数”后,它就变得越来越具备数学的美以及神秘学色彩。
而“蓍筮法”之后的“钱筮法”、“梅花易数”等,也都由此开始基于“数”而画出卦象,进而卦象的衍变和解读又开始与“数”产生更加紧密联系,以致于我们如今很多时候已经习惯了将“算卦”作为“占卜”的代名词。
说到这里,“卦”到底该怎么算呢?
我们先来说说周朝盛行的“蓍筮法”。
蓍筮法
首先我要跟您坦白的是——它也同样也不是很“详”的。
或者说,我们不能确定我们现在所流传下来的“蓍筮法”是否就是周人的“蓍筮法”。因为这种方法记载在据说是孔先生所作的《易传》的《系辞上传》中,而孔先生文中又没说得太清楚,所以搞得大家也弄得不是很清楚。
孔先生是这样说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我们这里直接引一段中华书局版《周易》杨天才和张善文先生的译文来看一下: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数有五十五根蓍草来演绎,而实用则为四十九根。任意地分为两部分以象征天地两仪,然后从中取出一根悬挂起来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组以象征四季,将“一仪”中揲算剩余的策数归放于左手无名指间以象征闰月;因五年后会再次产生闰月,所以要将另外一仪演算剩余的策数放于左手中指间,之后,再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数字组成,地的数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数字组成,五位奇偶之数相加则各得其和数。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计五十五,这就是《周易》运用数字变化而通于鬼神的奥妙境界。
《乾》卦的筮策之数有共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数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计为三百六十策,相当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二经的策数相加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之数。因此,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演算步骤就形成《周易》中的一爻,策数变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变形成八卦中的一个卦形只能成为小的卦象。然后再将八卦牵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应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长或扩大它所能象征的意义,这样,天下的事就全在《周易》中了。
《周易》的奥妙就在于它能彰显天地运行的规律、筮数应验的神奇、成就万物的道德、慎密不乱的言行,所以运用《易》理就可以应付、处理万物,又可以佑助神化之功。
如果您细心对照读过了这两段文字,大概就会发现译文和原文中有一处最大的出入,那就是——孔先生说的是“大衍之数五十”,而译文却说“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数有五十五根蓍草来演绎”,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孔先生的原文在“大衍之数五十”后,很可能脱了“有五”两字,因为对照下文来看,天数有1、3、5、7、9,地数有2、4、6、8、10,而天数相加后为25,地数相加后为30,天地之数再相加则大衍之数就是“55”,并非是“50”。
但大衍之数到底是“50”还是“55”,学者们相互之间还有争论,因为算卦过程中实际上是“其用四十有九”,也就是只用49根,50根时抽出去的“1根”可以看作为“太极”,但55根的时候抽出去的“6根”,则似乎至今还找不到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
所以您看,如今传下来的“蓍筮法”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说得含含糊糊的……
到了南宋,想象力特别丰富的朱熹先生在《周易本义》中为我们介绍了他所研究出的具体操作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1
找出来50根蓍草(啊,如果您找不到蓍草,那用火柴棍或花生豆也没什么不可),抽出来1根放在边上不用,只用其中的49根。
当然,如果您不同意朱先生的方法,觉得用天地之数55根会更准一些的话,那么就抽出来6根放在边上不用,反正还是只用49根;
2
将49根蓍草随便一分为二,左手一把右手一把,这也就是“分而为二以象两”,左手的一把象征着“天”,右手的一把象征着“地”,此步即“分二”;
3
随便从左右手的任一一边再抽出1根蓍草来, 夹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之间,这也就是“挂一以象三”,左手为“天”,右手为“地”,夹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之间的这枚蓍草则象征着“人”,天地人三才已备,此步即“挂一”
;
4
用右手4个4个地去数左手上的蓍草,将最后剩下的1-4枚蓍草夹在左手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再用左手去4个4个地去数右手上的蓍草,将最后剩下的1-4枚蓍草夹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之间。这也就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将天地之数各自除以象征着“四季”的4,然后单独把它的余数拿出来(此处余数为0即为4),此步即“揲四”;
5
将左手上夹着的左右“揲四”之余数以及“挂一”的“人”合起来,放到一边,不过按朱熹先生所说,您最好还是放在东方比较好。这也就是“归奇于扐以象闰”,这些余数和那个“人”象征着闰月,此步即“归奇”
6
将手中所剩下的44或40根蓍草再进行一次“挂一”“分二”“揲四”“归奇”,此为“二变”,而更加神奇的是,“二变”完成后,您扔出去的蓍草数一定不是4就是8,所剩的蓍草数一定不是40或36,就是32;
7
将您“二变”剩余的40或36或32根蓍草再次“挂一”“分二”“揲四”“归奇”,此为“三变”,然后奇迹就又出现了,“三变”完成后,您扔出去的蓍草数依旧不是4就是8,而手中所剩余的蓍草数,也仅有四种可能,即36、32、28、24。
8
经历过了“三变”,我们得出了36、32、28、24这四种可能的数字之一,到此我们完成了此次“占卜”全程的六分之一,可以得出一根“爻”了。请您将自己获得的数字再次除以4,那么就会得到9、8、7、6这四个数字之一,然后将其记好。
9
将您的50或55根蓍草全部收回整理,再次进行一次“三变”,得出9、8、7、6四个数字之一,将之记好,我们便又得到了第二根“爻”,如此再重复四次,直至获得第六根“爻”时,我们的本次蓍筮占卜才算完成,获得了一“卦”。一“卦”需要六“爻”,一“爻”需要三“变”,这也就是孔先生说的“十有八变而成卦”。
人们俗话常说姑娘长大了会“女大十八变”,恰恰刚好合一“卦”所需之“变”数,所以有时候有的男人埋怨女人善变,恐怕是他们不怎么通《周易》之大义,不然的话,他们一定会明白女人爱“变卦”这事儿,实在是可以到四书五经里找寻到理论依据的……
其实呢,那些看起来令人觉得很是奇妙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个数学问题。如果您对刚才发生的那些“神奇”状况感兴趣,或者是不嫌我计算繁琐的话,那么不妨点开下面的大图思索一下:
通过刚才朱熹先生的方法,您经过“十八变”后获得了六个9/8/7/6,或许正在搞不清楚该怎么把这六个数字画成上文我们所展示的那种类似于乌龟腹甲上的端端续续的卦象。其实呢,画卦象的方法很简单,您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7、9为阳,也就是卦象上那个连续不断的符号,但7为少阳,9为老阳;
二、8、6为阴,也就是卦象上那个中间断开的符号,但8为少阴,6为老阴;
三、老变少不变,老阳变少阴,老阴变少阳。
什么叫“老变少不变”?还有阴阳为什么还要分“老”和“少”呢?——这就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变化”的主要体现了。《易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如果用图来表示的话,即为下图:
老阴(太阴)和老阳(太阳)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临界点,是阴和阳发展到鼎盛时的临界状态,虽然仍旧是表现为“阴”和“阳”易经变卦筮法,但实际上物极必反,“老阴”马上是要变为“少阳”,“老阳”则是要马上变为“少阴”的。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可以来画卦象了。
《易经》的卦象并非是如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一样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最下面是“内”,最上面是“外”,9、6、7、7、9、6这六个数字最先得到的要画在最下面,就如同搭积木一样,要从基础一点一点向上叠。
第一步:因为第一个数字是9,也就是“老阳”,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纸上画下一根连续不断的“阳爻”,然后再在它的旁边画下一根中间断开的“阴爻”,这样做的原则也就是“老变少不变,老阳变少阴”,本来是“阳爻”的“9”因为它是“老阳”,所以要另外再变作表现为“少阴”的“阴爻”;
第二步:因为第二个数字是6,也就是“老阴”,所以我们在刚才画下的那根9所代表的“阳爻”之上再画下一根中间断开的“阴爻”,然后再在9所变为的那根“阴爻”之上再画下一根“老阴变少阳”而得的“阳爻”;
第三步:因为第三个数字是7,也就是“少阳”,由于“老变少不变”,因而7只画作“阳爻”,并不变化,所以我们将两根“阳爻”再画于之前6之上;
画到这里,看一看纸上的图形,您应该得到了如下两个图案:
这也就是由阴阳两爻经过三次重叠而组成的八卦基本卦象,它总共有以下八种可能:
下面还是要继续画完剩下的三爻才能获得最终的卦象——
第四步:因为第四个数字也是7,“老变少不变”,所以我们继续在“离”和“巽”上各自画下一根“阳爻”;
第五步:因为第五个数字是9,“老阳变少阴”,所以我们再在左面的第四爻上画下一根“阳爻”,而在右面的第四爻上画下一根“阴爻”;
第六步:因为第六个数字是6,“老阴变少阳”,所以我们在左面的卦象最顶端画下一根“阴爻”,而在右面的卦象最顶端画下一根“阳爻”。
至此,我们也就画完了全部的六爻,从而得到了下面两个完整的卦象:
这一对“本卦”和“变卦”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革故鼎新”,如果您真的占到了这一卦,那么恭喜您,仅依它们的卦象来看,这是相当不错的一卦,暗示着您的生活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些十分美妙的重大变化,大有除旧布新之象。
与“革故鼎新”这种衍生出成语相类似的卦象还有一些,比如您重新占到的六爻数字依次为6、6、6、9、9、9,六爻都是老阴和老阳,那么此次您画出的卦象就为下面这两个家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否极泰来”。
钱筮法
了解过“蓍筮”的具体操作方法后,我想您一定正在为那个“一卦十八变”的繁琐过程而皱眉头,觉得实在是太麻烦了,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比较简单的占卜方法。
其实,不光您这么觉得,从周朝以后,当时的人们也同样为“蓍筮法”的繁琐过程而发愁,所以到了唐代时,人们搞出了一种比“蓍筮法”更加简单方便的占卜方法,它也就是“钱筮法”。
“钱筮法”又名“火珠林”,说起来,它在“蓍筮法”这种重“数”的占卜方法之后,又显现出几分如“龟卜法”一般法“象”的味道,比如说,它所采用的占卜媒介就是“铜钱”,据说以汉五铢为上,占卜最为灵验。而之所以以前用的都是很稀少难得的“乌龟”或“蓍草”,现在却开始用随手可得的“铜钱”了,主要是因为铜钱这玩意儿说起来和乌龟是一样的,“孔方兄”同样也是象征着“天圆地方”的。
至于它的操作方法,和“蓍筮法”相比,实在是大大地简化了不少,具体来说,就是这样的:
1.找来三枚铜钱;
2.抛六次;
3.记下六次三枚铜钱落地后所显示的不同正反之象;
4.三正=6=老阴
三反=9=老阳
两正一反=7=少阳
两反一正=8=少阴
5.然后你就画卦象吧。
简单不简单?
方便不方便?
但是虽然简单和方便,可倘若我们如此来想一下——至少至少,三枚铜钱同时抛出三正或三反的概率,大概与五十根蓍草“三变”后得到24或36的概率是不同的,“钱筮法”得到“老阴”或“老阳”的概率恐怕要远高于“蓍筮法”,我这个文科狗虽然不会算,但也能隐约感觉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梅花易数
“钱筮法”尽管简单方便,可说到底它还是需要三枚铜钱、硬币、纽扣、棋子之类的实物作为占卜媒介的,这要搁道家人来看,就是“有所待”,太不自由,所以到了北宋时,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的邵雍先生又通过自己别出心裁的附会对应而搞出来一套“梅花易数”。这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冬夕酉时,先生方拥炉,有扣门者,初扣一声而止,继而又扣五声,且云借物。先生令勿言,令其子占之所借何物。以一声属乾为上卦,以五声属巽为下卦,又以一乾五巽共六数,加酉时数共得十六数,以六除之,二六一十二,得天风姤。第四爻变巽卦,互见重乾。卦中三乾金,二巽木,为金木之物也,又以乾金短,而巽木长,是借斧也。子乃断曰:“金短木长者,器也,所借锄也。”先生曰:“非也。必斧也。”
闻之,果借斧,其子问何故,先生曰:“起数又须明理。以卦推之,斧亦可也,锄亦可也;以理推之,夕晚安用锄?必借斧。盖斧切于劈柴之用耳。推数又须明理,为卜占之切要也。推数不理,是不得也。学数者志之!”
《梅花易数》是以先天八卦为基础的,所以故事里在运算的过程中,说1=乾,5=巽,上乾下巽是为“天风姤”,因为1+5=6,再由于当时的“酉时”=10,6+10=16,16÷6=2余4,本卦第四爻变,得变卦巽卦。
八宫卦与十二辟卦
写到这里,连“梅花易”这种比较高端的占卜方法都说了一下,可我忽然想起来好像还没向您介绍过《周易》完整的八八六十四卦都叫什么名字以及长什么德性,这恐怕有些不方便您拿着画出的卦象到手头的《周易》目录里去寻找卦辞和爻辞。
可是,《易经》中的序卦次序有些怪,直接按它的次序来一一介绍,得把孔先生《易传》里的《序卦》翻译一遍,实在很麻烦,好在汉代的易学大家京房先生后来又为我们重新整理过一套六十四卦的排列,名为“八宫卦”,看着它来认识六十四卦很是方便,“八宫卦”也就是下面这个东西:
首先,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基本的八经卦划分出“八宫”,而八个经卦各自与自身重叠,上下相同而形成的八个“同卦”(《易经》中内卦和外卦相同的八个卦象称为“同卦”或“纯卦”,剩下不同的56卦为“异卦”)也就是该宫的“本宫卦”,而余下的56异卦则按照一定的原则散布于“八宫”之中;
其次,异卦的次序安排是这样的,以“本宫卦”为基础,从“初爻”开始变,“初爻”变完了“二爻”变……直至变到“五爻”,这样也就形成了每一宫的“一世卦”至“五世卦”。而“本宫卦”变至“五爻”后,“上爻”就不能再变了,因为再变就会变成另一宫的“本宫卦”了。如此一样,“异卦”中就有五八四十卦被分别安排进了的“八宫”,还剩16卦没地儿放;
最后,剩下的16个“异卦”是这样被安排的——因为“五世卦”的“上爻”不能再变,所以退回去“四爻”发生变化,于是也就有了图上的“游魂卦”那一列;而除“游魂卦”外再剩的8卦,其实是“本宫卦”退回到第五爻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所以它称为“归魂卦”。
说过了如何通过“八宫卦”来比较有条理地认识和记忆《易经》六十四卦后,最后我们再来扯这样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看着京房先生的“八宫卦”,不知您有没有发现其中有两宫的“本宫卦”直至“五世卦”的变化都显得特别整齐和有意思,是的,他们就是“乾宫”的“乾、姤、遁、否、观、剥”和“坤宫”的“坤、复、临、泰、大壮、夬”这十二卦。其实古代人也同样觉得它们很有意思,所以单独将它们整理出来,称为“十二辟卦”。
如上图所示,“十二辟卦”还有个名字,叫作“十二消息卦”,因为从卦象来看,“乾宫”的六卦表现出的是阳爻逐渐被阴爻剥蚀,此称为“消”,而“坤宫”的六卦表现的又是阴爻逐渐被阳爻剥蚀,此称为“息”,所以合起来又称“十二消息卦”。
巧的是,“十二消息卦”卦象所显示出来的情形,刚刚好同我们一年十二个月气候的变化大致相同,所以它们又被大家同十二月以及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即如上图所示。最近我们刚刚经过的那个“夏至”,它所对应的就是“一阴初生”的“天风姤”。而每年一逢冬至,您常会看到一些喜欢在朋友圈里“装不可描述之物”的家伙把状态更新的“一阳来复”,也正是因为“地雷复”所对应的节气正是“冬至”。
最后,写到这里,啰嗦并且旁逸斜出地絮叨了以上那些有关“八卦”的“八卦”,不知是否令您对“易”得到了一些比较初步的了解,倘若您因此而对《易经》产生兴趣,打算去翻一翻看一看,那么我深感荣幸,只是还是那句话——
我并不太建议您到“易”中去寻找自己怎样的未来,因为我不知道它里面是否存在我们的未来,只知道其中有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佹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