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相通。其中,让文化“走出去”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涵。
“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题中之义,是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有文化地位的客观要求。”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指出。
这也是致公党中央今年大调研的重要内容。5月2日至6日,汇聚致公党中央和外交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多部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致公党党内专家学者力量的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主题,到福建厦门、泉州、宁德、福州等地开展考察调研。为了做好此次大调研的准备工作,此前,调研组还到甘肃、陕西等地做了辅助调研。一路走来,调研组收获颇多,并最终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提交国家相关部委,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走出去”凝聚了党派智慧。
深挖历史符号意义促进文化创意成果转化
福建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起点和主要侨务大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拥有独特的区位、历史资源优势。
在泉州市海上交通史博物馆,致公党泉州市委会副主委、海交馆馆长丁毓玲为调研组一行进行讲解时谈到了自己在这里工作多年的体会:“海上丝绸之路是泉州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凝聚着几代人精心保护和深入研究所付出的心血。”丁毓玲在博物馆工作将近30年,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参观者,她发现海交馆收藏和展出的文物总能唤起许多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共鸣。“很多伊斯兰国家的参观者看到这些阿拉伯文碑刻时,十分感动于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的保护和包容;当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从收藏的族谱中找到自己祖先的足迹,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何保护文物并挖掘历史资源、利用历史符号,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人民共享海丝文化遗产和海丝精神,这对我们来说是任重道远的。”
为了推动泉州的海丝文化走向世界,近十年来,海交馆平均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出国展出,足迹遍布美国、韩国、西班牙、新加坡、坦桑尼亚、法国、文莱等国;海交馆还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积极推动以族谱为主题的展览走进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加强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生代海外华人的家乡认同感。
“在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计划的机制建设中,我们建立了很多专业机构联盟性组织。”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建议,“像泉州海交馆,就可以加入我们的博物馆联盟,与沿线各国的博物馆加强交流,通过合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推进福建文化走出去。”
在海交馆内的一面墙上,调研组看到,墙上罗列着各种由西亚传入中国并最终为中医所用、进入中医药房的草药。中医药,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千多年来,中医药的祖师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创造出了辉煌的中医药文化。如何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推动中医药产业文化走出国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说。
对于从事中医药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来说,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应用是一项合作共赢、造福全人类健康的事业,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所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领域的学术交流,大力培养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借助影视、动漫、旅游等多元产业力量来讲好中医故事、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传统医药品牌。
当然,除了中医药,代表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中国符号还有很多。调研组表示,要深挖历史符号,善于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例如,可以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如黄河颂、梁祝等,用西方所熟悉的歌剧、交响乐等形式创作出来,成为国际共享的精品力作;将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打造成品牌,鼓励更多的对外合拍影片,让更多代表中国文化的电影精品与各国广泛交流;充分发挥我国在外留学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留学人员、音乐家的作用,推动在西方歌剧、乐曲、影视中准确融入“中国元素”。
调研组还建议,将这些符号转化成产品、产业时,还要重视加快构建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和版权交易体系。通过制定金融扶持文化产业的可操作性优惠政策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推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体,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要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和推进民族民间演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文化项目产业化发展,提升文化创意成果的转化实效。
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
走进厦门软件园二期,来访的人不禁被这里秀丽的自然风景吸引。此处依山傍海、绿树成荫,是一座花园式的IT科技园。调研组要考察的吉比特、美图两家软件企业就坐落在这里。
吉比特公司以开发游戏产品为主。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了该公司最为成功的网络游戏产品《问道》。“这是我们在2006年推出的一款回合制游戏,它以道教文化为切入点,以《道德经》《庄子》中的人物为衍生,用幽默搞笑的工笔画风格再现了道家风骨。现在是国内少数同时在线超百万的网游之一,在东南亚地区也非常受欢迎,韩国市场运营得也相当不错。”
凭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创意理解,吉比特把底蕴深厚的中华道家文化与颇受当代青年人喜爱的网游娱乐相结合,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的游戏玩家中去。
诞生于2008年的美图公司,通过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知名品牌早已在国内家喻户晓。如今,这家公司在国际权威移动应用数据公司的下载排行中,与谷歌、脸书、苹果、阿里巴巴等全球互联网巨头一起跻身全球前八位IOS非游戏应用开发商之列。公司负责人介绍,“在涉足海外市场时,我们最关键的工作就是研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审美文化差异,并通过技术手段在修图美化的过程中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年美图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是以我们的产品为载体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梦想。”目前美图在日本、新加坡、印度、巴西等用户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家都设立了本土化团队,公司海外总用户达4.3亿。
这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前景令调研组欣慰,也给了大家诸多启示。“文化要想‘走出去’,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更注重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到两家公司的成功案例,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杨德才表示,“在宏观角度,推进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对于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不同国家文化受众特点不同,优质的文化产品必须充分适应消费对象的市场诉求和需要。”
客观来看,目前中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总体发展情况,依然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信息化、数字化为标志的新型外向型文化产品,如现代传媒,数字视听、网络文化等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富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产业,主流市场上缺乏高端品牌,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用户体验不够好,在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对此,调研组表示,要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文化企业相比肩的骨干文化企业,能与西方文化产品相比肩的中国文化产品,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机构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从单纯的文化产品贸易转变为全方位的国际合作。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同时,设立对外文化贸易大项目扶持专项基金,探索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促进国内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与世界一流文化企业合作。
凝聚华人力量
发挥海外侨胞的传播力量
福建省拥有华侨华人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这些海外侨胞是优秀中国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本土力量。
随着华侨华人迁居海外,他们带去了我国先进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技术、戏曲艺术等各种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团体便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其优势在于活动覆盖面广,更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展开交流,更易引起文化共鸣。
在福建调研期间,调研组了解到,福建省侨办一直坚持面向海外华裔和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中国寻根之旅”活动,邀请海外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来祖国学习交流、参观访问、寻根访祖,增进他们对祖国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福建省侨联积极指导海外华侨社团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开展活动,配合其他国家官方、半官方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甚至认同中国文化。这些举措在海内外侨界反响热烈,得到海外侨领、侨社的大力支持,推动华裔新生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拥有丰富侨海资源优势的致公党,一直致力于凝聚和发挥海外华人的力量。调研组建议,应加快实施“海外文化留根工程”,在海外培养具备中华优秀文化品质的新生力量,加强对侨二代、侨三代中国文化的熏陶;利用华侨华人对住在国文化熟悉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规划对接;支持和促进海外侨社文化建设,通过委托、协议、联合等形式将海外社团打造成常驻海外的文化、经贸交流的“联络处”,为“一带一路”争取更多的海外资源;深拓海外华侨华人实业的主导功能、华人侨社的凝聚功能、华文教育的留根功能、华人媒体的传播功能等四项渠道,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与民心相通,使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搭建华文教育共享平台培育专业型技术人才
在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举行的座谈会上,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介绍,目前推进“一带一路”文化教育走出去方面,福建以本省高校与沿线国家的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援培训和技术等方式进行,渠道较为单一、交流层面较低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要积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中国留学,通过教育促进民心相通,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的友好使者。”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王慧说,“在合作办学和孔子学院建设方面要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合作办学的辐射作用促进我国高校的自身发展。”
搭建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海外华文教育平台,设立统一标准,培育专业性技术人才———这是此次调研组总结的宝贵经验之一。大家认为,尽快开展文化“走出去”基础性工程,就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汉语教育,重视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保护现有教师队伍,加大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培养力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还要借助网络手段为载体搭建汉语全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师资共享、课程共享、工具共享及信息共享。与此同时,要推进人才支持体系,把培养一批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产品研发人才纳入计划,加快培养文化“走出去”复合型人才,包括文化创意、设计、市场营销、语言等专业性技术人才,加强汉语翻译本土人才培养,特别要加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翻译人才,依托本土翻译人员将中国故事翻译成符合本国口味易于理解的故事,从而让中国文化精髓更容易深入人心。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好声音,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却一直面临着新问题。通过此次调研,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认为,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思路应该是———坚持文化“走出去”和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坚持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引进来”双管齐下,双向交流。古有张骞通西域的“凿空”精神,调研组表示,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凿空”一切艰难险阻,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规划对接,用中国文化的魅力打通各国民心,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多世界的力量。